第1459页

当然更关键的是,陶基所用非人,日南太守徐尘不但是个天生的软骨头,那怕日南郡只有五百兵士,但如果这些人马都能在城中坚守的话,最起码支撑一段时间也是现实的。

而且何尘还是一个最擅于卖主求荣的卖国贼,他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投降魏国,还不是看到吴国大片的疆土也都沦陷了,残吴的小朝廷逃到了交趾郡,也行将就木,所以何尘才会产生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卑劣想法。

何尘在日南郡未发一矢就举城而降,让魏军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日南郡,等于是让吴国的南大门瞬间洞开,那些商船纷纷靠岸,更多的魏军涌上了日南的土地,彻底地占领了这块地方。

一旦让魏军在南部占稳了脚跟,整个交州的形势就彻底地崩坏了,魏军拥有了南北两路夹击交趾的能力,让残吴朝廷无时无刻地深深陷入到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稍有疏忽和闪失,交趾郡就会彻底地陷落。

现在的形势,真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九真郡早已是芨芨可危,陶基和施绩商量之后,立刻从驻守交趾各地的一万五千军队之中,抽调出一万人马来,火速增援九真郡。

由于陶基还得坐镇龙编总揽全局,所以他们商议着由施绩来领兵,这个时候,必须要有顶梁柱一般的人物来坐镇了,仅仅派一个偏将出场,那肯定是镇不住场面的。

所以,在救援九真郡的行动之中,施绩当仁不让地担当起了主将的职责,至于副将的人选,则是由陶基的三子陶抗和桂阳太守陈进来担任。

由于这次救援九真郡的队伍,还是以交州兵为主体的,陶基无法亲临,但施绩领军出战的话,难免会出现交州军不服调配的情况,所以陶基特意地派他的儿子陶抗来当施绩的副手,协助施绩来管理军队,有陶家三公子的坐镇,交州兵也基本上不敢生事。

九真郡的军情十分火急,所以施绩也没有做过多的耽搁,点兵完毕,已经是临近黄昏了,施绩下令立刻出兵,连夜进军,奔赴九真郡。

当然施绩也是一位有经验的将领,虽然说这次的行动是紧急救援,但盲目地快速行军并不是什么好事,一旦半路上遭遇到魏军伏击的话,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施绩当然是防备着魏军的这一手的,所以这一路上吴军的行军虽然比较急,但在急行军的同时,却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施绩派陈进为先锋,率领着三千人为前队。

这三千人,基本上都是以荆州军为班底的,战斗力稍强一些,施绩将自己最为信任的部队放在排头兵的位置上,就是准备着打攻坚战的。

而后续的兵马并没有和前面的先头部队拉开太大的距离,这样就方便前面的部队遇袭之后,后面的部队可以立刻地顶上去,进行增援,避免出现前面的部队遭到包围都快要被敌人给歼灭了,后续的部队还顶不上来的问题。

应对敌人的伏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抱团,除非敌人有将他们全歼的能力,否则的话,想要一口吃掉吴军的一万人马,绝非易事。

而吴军一旦处于分散的状态,就容易被魏军所各个击破,所以分兵而进,乃是兵家的大忌,施绩深谙兵法之道,自然是知道此中利害的,他在排兵布阵的上面,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尽可能地将行军的队伍搞得更为紧凑一些,避免排成一字长蛇的行军阵型。

一字长蛇的行军阵型,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行动有序,队列齐整,行进的过程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队型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