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形势一片大好,至少在魏军向前推进的过程之中,没有受到多少的阻力,吴军纷纷退却,溃不成军,就连他们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也无法保住,魏军的进攻,已经是彻底地摧垮了他们的信心。
这完全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较量,虽然吴军占据着人多的优势,但一样被人少的魏军打得是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事实上,吴军也并非是仓促应战,早在魏军打造竹筏多次演习的时候,施绩和陶基就已经是确定了魏军的进攻路线的。
由于魏军将演习的地点始终固定在了北面这个方向上,没理由会认为这是魏军声东击西,毕竟魏军真得要渡江的话,肯定会从他们熟悉的江段动手,而不会去选择陌生的江段。
所以当魏军在北面不断地进行演习的时候,吴军也在这一带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和阵地,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阻止魏军在这里登陆。
可以说,吴军在这方面的准备还是十分充分的,一万多的兵力,完善的防御设施,再怎么说也不可能没有抵抗之力吧。
但事实是,吴军真得抗不住魏军的攻击,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魏军没有多余的动作,既没有试探性的进攻,也没有战略性的佯攻,就是一次全力以赴的攻击,一下子就洞穿了吴军的防线,让施绩和陶基精心构筑的防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瓦解崩溃掉了。
陶抗也确实是比较郁闷,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这个关键的地方,陶基也不敢倚重外人,而是派了他的亲生儿子来指挥,以确保领军将领的忠诚无二。
陶抗倒是没有二心,但是他手下的军队实在是不给力,和魏军的战斗几乎是一触即溃,这让陶抗也是没有任何的办法,这种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任谁也是无法收拾的。
眼看着吴军的第一道防线就要落入到了魏军的手中,这时,正南的方向上突然杀声大起,一支人马急速赶到。
来者不是旁人,正是由施绩率领的荆州军。
施绩的这一支军队,也是一万人的规模,驻守在番禺新城的东面,距离北面的阵地相隔并不太远,也只有七八里的路程。
东面的是郁水的入海口,这里江面比较宽阔,宽达十余里,而且水也很深,从实战的角度上来讲,魏军的竹筏是不可能从这里渡江的。
但为了防患于未然,吴军各支军队分别驻守在番禺新城的四个方向上,施绩就驻守在新城的东面。
当然施绩更多的是关注北面的情况,由于他的驻地和北面的阵地只有七八里的相隔路程,施绩是很容易知晓那边的情况的,一旦魏军发起攻击的话,不用陶抗派人来求援,施绩派出来的人就已经在第一时间通知了施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