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2页

胡奋接受诏令之后,还特意地派人去蒲坂津和司马伦联系,他想知道司马伦的真实想法,别看司马昭继位为帝,但所有的兵马大权,还是掌握在司马伦手中的,如果司马伦起兵反抗的话,胡奋倒不介意率兵追随,他现在宁可奉司马伦为主,也不愿意尊司马昭为帝。

但司马伦那边却似乎没有什么动静,他也是接受了赵王的封号,并没有下一步的行动,并写封信给胡奋和州泰,要他们安守防线,切不可因为长安改朝换代的事,影响到防线的军心士气,让并州军有可乘之机。

胡奋也是无计可施,毕竟司马伦都没有轻举妄动,他焉敢有什么想法。

其实,胡奋也是可以理解司马伦的,尽管司马伦现在手中握着十几万的兵马大权,但基本上都被并州军死死地拖在了武关到蒲坂津的防线上,根本就抽调不出多少的兵力来去对付司马昭。

而且司马昭还掐着他的粮草命脉,如果司马伦一旦起兵的话,司马昭便可以随时地掐断粮草供应,司马伦如果短时间内能拿下长安还好,一旦战事不利,整支军队都有断粮的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从大局的角度上来讲,司马伦还是屈从了,毕竟司马伦投鼠忌器,一旦他率兵反抗,遭殃的就是司马家所有的人。

但司马昭显然并不会对司马伦放心,很快地,他还是朝着东部防线下手了。

第1659章 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在司马昭封胡奋为镇南将军,州泰为镇北将军之后没多久,调令便下来了,司马昭让司马亮和胡奋对调,由司马亮来守潼关,让胡奋去守北地郡,由司马伷来守武关,让州泰去守安定郡。

表面上看来这仅仅只是一次普通的防区对调,但明眼人一看,这就是司马昭为了削弱司马伦的势力而下的狠手。

北地那边的防御现在等于是空置,毕竟魏军的进攻重心是放在东线上的,司马昭派司马亮和司马伷来接管潼关武关防线,目的就是要把司马伦手中的兵权给削夺过来。

但司马昭也不敢下手太狠了,真要把司马伦给逼急了,拼一个鱼死网破,那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他先稳住蒲坂津的钟会没有动手,首先对潼关的胡奋和武关的州泰动了手,最起码能削减司马伦将近一半的实力。

胡奋当然不敢反抗,只得应命。而且司马亮来得很快,前脚胡奋刚接到诏书,司马亮后脚便赶到了潼关,与胡奋办理交接事宜。

如今正是司马亮的高光时刻,司马昭称帝之后,封他为汝南王,这爵位可是王爵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尊崇。

尽管司马亮出身在司马家,但他庶子的身份,其实让他很没有什么存在感,在他的前面,排行老大老二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他们是司马家嫡长子和嫡次子,就算是九弟司马伦虽然也是庶出,但是由因受到司马懿的宠爱,所以地位远在他之上,司马亮在诸兄弟之间,按年齿推序的话是老四,兄弟之中,头和尾都风光无限,唯独他却是黯淡无光的。

以前司马亮做过散骑侍郎、东中郎将之类的闲职,直到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师重用家族子弟,司马亮才得以获得实权,升任平西将军,并担任豫州刺史,迁都关中之后,他又改北地太守,负责关中北线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