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9页

现在突然发现并州军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整个的军心士气自然也就增涨了起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这对司马伦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虽然他和并州军在苦县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手并战而胜之,但那仅仅只是一次局部的小战役,司马伦并未和并州军真正的主力有过交手,对并州军的真实战力并不是太过了解,而且司马伦在苦县本有机会全歼并州军一个营,但是因为骁骑营的突然杀到,不得不放弃了围歼的打算,主动地予以撤军了。

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司马伦对并州军骑兵的畏惧,在以往的交战之中,并州军骑兵对司马军取得过压倒性的胜利,司马军根本就没有战胜过并州骑兵的战例。

这一次司马军能将并州军挡在潼关城下,也让司马伦看到了守住关中的希望,先前所有的计划所有的布署其实都是停留在纸面的东西,如果任何的一处关隘失守,都将会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没有经过实战,司马伦根本就无法保证他所有的计划能不能落到实处。

虽然说潼关之战仅仅只是一场前哨战,真正的压轴大戏还在后头,但潼关之战的成功,却让司马伦倍受鼓舞,证明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接下来,武关那边也将会开战,蒲坂津那边也将会开战,相对来说,武关和潼关的形势差不太多,武关的城墙也和潼关的城墙一样,得到了加固,如果武关遭受到和潼关相似的攻击的话,司马伦有理由相信州泰完全能应付得了。

所以司马伦也就没有必要赶往武关去查看军情了,他决定由潼关北上,直抵蒲坂津,去那边亲自督战,蒲坂津也是关中保卫战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司马伦必须保证不出任何的差错。

第1618章 临晋关

蒲坂津一直是司马伦最为担忧的地方,也是整个关中防御体系之中最为薄弱的一环,这个薄弱是相对于并州军的强悍而言的,其实从古至今,蒲坂津都是一道天险,一道近乎无法逾越的天险,多少军队兵临蒲坂津都无功而返,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间的一个咽喉通道,没有多少人能够从这里进入到关中。

但现在随着并州军装备水平的提升,这道以前一直号称是黄河天险的渡口,现在已经是变得不堪一击了,并州军在白马渡河已经展现出了其渡河能力强大的一面,而一直以来,司马军也无法找到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御手段,所以在连弩投石车面前,司马军根本就找不到破解之法,当黄河天险不再成为天险的时候,蒲坂津的防御自然让人提到了嗓子眼里。

潼关武关那边有险要的关隘,没有什么让人可以担忧的东西,但蒲坂津不同,如果被并州军轻易地就突破了黄河防线,那么整个关中防线也就形同虚设,并州军就会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向长安,而从蒲坂津到长安,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无险可御,如果蒲坂津失守的话,整个关中也就完了。

虽然潼关和武关暂时没有让司马伦有什么可担忧的,但蒲坂津却如同是悬在司马伦头顶上的一把剑,感觉时刻都会要了他的命,所以离开潼关之后,司马伦一路北上,直抵临晋关。

蒲坂津是黄河上的一座渡口,以前在黄河上设有浮桥,两岸的百姓民众可以从黄河上往来,不过自从并州军攻陷河东之后,司马军就拆除了浮桥,并在渡口的西岸增设关卡,派出重兵驻守,两岸的交通从此断绝,两岸的百姓虽然鸡犬相闻,却也只能是老死不相往来。

蒲坂津的两岸,各有一座关隘,东边的是蒲坂城,是隶属于河东郡的一座小县城,而在西岸,便是战国时就已经设立的临晋关,临乃靠近的意思,所以临晋关也是秦地通往晋地的一道咽喉要塞。

蒲坂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晋之间的黄河,大多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水流湍急,更有壶口瀑布这样的壮观奇景,所以在秦晋之间,想找一个合适的渡口还是比较困难的事,而蒲坂津这儿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方便渡河,所以自然而然也就渡河的理想地点。

自从河东失守之后,蒲坂津就成为了司马军和并州军天然的边界,雍州都督郭淮在临晋关派驻了一支军队,严密地封锁了渡口,禁止任何人往来于黄河之上,第一是防止并州军可能的偷袭,第二也是为了防止并州军的细作由此潜入关中来刺探军情,所以这些年来蒲坂津完全处于荒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