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如此,唐咨的人马还是难以抵挡淮南军的攻击,兵马折损过半,而渡过河的淮南军是越来越多,孙峻不得已,只得将全部的预备队给压了上去,并亲自督战,在孙峻看来,此次阻援的任务关系到能否顺利地拿下寿春城,十分的关键,打得好,他们便可以在寿春城内高奏凯歌,打不好,只能是灰溜溜地向南撤退了。
将全部的预备队压到淮河一线之后,总算是暂时压制住了淮南军的进攻,但孙峻也清楚,这不过是权宜之计,随着淮南军源源不断地渡过淮河,吴军的防线恐怕是撑不了多久的。
仗打成这样的局面,也似乎是超出了孙峻的意料,毕竟在孙峻的计划之中,不应该是这样的被动啊,诸葛诞刚刚遭遇到了重创,损失惨重,正是孙峻落井下石的好时机,但淮南军的顽强却出乎了孙峻的预料,不但寿春的防御足够坚固,就连那支被司马军给打残了的淮南军冲锋起来都是那么地拼命,锐不可挡,现在的形势,兵力上占据优势的吴国军队反倒成了弱势的一方。
就在孙峻盘算着战局发展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个糟的不能再糟的消息,淮南军大将吴纲突然从六安杀了回来,解了寿春之围,吴军疲惫不堪,难以应战,只能是退守寿春城东。
这消息对于孙峻来说,不亚于是一个晴天霹雳,彻底地击垮了孙峻的意志。
不是说孙峻对屯兵六安的吴纲没有提防,而是他认为六安距离寿春较远,吴纲还需要提防荆州的王昶,所以不可能极速回援寿春的,而诸葛诞就在距离寿春不远的下蔡,如果要救援的话,理应也是诸葛诞出兵才对。
事先孙峻安排了最后的五千人在外围驻防,就有针对吴纲援兵的意图,只不过诸葛诞那边攻势很急,唐咨难以抵挡,所以孙峻才会派兵去了那边,以至于西路防守门户大开,给了吴纲趁虚而入的机会。
完了!孙峻宛如一盆凉水浇头,失魂落魄,吴纲此刻杀过来,不但打乱了孙峻的战略安排,而且彻底地破坏了他的攻城计划,孙峻很清楚,这次的淮南之战,对他而言,已经结束了。
如果无法攻克寿春城,那么他在淮河南岸的阻击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所以,经过短暂的考虑之后,孙峻很快便做出了撤退的决定,再打下去也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
诸葛诞的军队虽在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但受到了吴军的干扰,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淮南,吴军想要阻止淮南军的渡河是比较困难的,但同样此刻淮南军想要留住撤退的吴军同样也不容易,于是吴军的撤军还是比较容易的,整个过程也只损失了不多的人马,他们很快便南下与其他各路的吴军完成了会合。
吴军的几路人马抱团之后,在兵力上还是占据着一定优势的,所以吴军也可以抵敌住吴纲的进攻了,吴纲也没有再乘势而进,而是屯兵在了寿春的城西,等候诸葛诞大军的到来。
吴纲没有轻易地进城,就是为了防止他进城之后,吴军还会再来围城,这样反倒是容易被困在城里,现在他留驻寿春的西面,至少吴军无法对寿春进行合围,就算守城的诸葛靓真得有所不敌的话,至少他们也是有一条退路的。
不过此刻吴纲的谨慎似乎有些多余了,吴军攻城行动失败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再次发起进攻了,更何况诸葛诞的大军随时都会扑过来,如果他们继续地留在原地的话,只怕会蒙受更大的损失。
所以吴军各路人马会合之后,孙峻根本就来不及整点兵马,看看究竟损失了多少人,他甚至都顾不及和各位将领对话,直接就下达了撤退命令,下令全军全速撤回到新城去。
但孙峻的动作还是慢了一步,诸葛诞对他是恨之入骨,又怎么肯轻易地让孙峻来去自如呢,在渡过淮河之后,诸葛诞第一时间就派蒋班率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火速地追杀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