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守内城,却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内城墙和外城墙,相隔只有一箭之地的距离,而且两道城墙之间,并无任何的建筑,一片空旷,无论并州军如何调兵遣将,司马军都可以看个清清楚楚,也能做出相应的对策。
为了以策安全,内城墙上始终是留守着一些军队的,如果此时退守的话,外城墙上面的大部分军队也可以撤下来,充实到内城墙的防御上面。
其实守住内城墙和外城墙意义是一样的,只要内城墙不失,邺城就不会丢,只要能熬过这个最困难的时候,相信附近的援兵在得到邺城危急的消息之后,就会倾尽全力来救援的。
只要各地的援兵一到,司马伷相信并州军自会不战而逃,邺城的危机很快就会过去。
司马伷略一沉吟,便拿定了主意,下令驻守在各处城墙上的守军全部撤退,从外城墙撤往内城墙上,要求各处的军队撤退必须及时,不得延误,对于尾随追击的并州军,必须留下足够数量的军队来断后,一定不能让敌人趁机去抢夺内城墙。
司马伷最先安排东西两面的城门的守军率先撤退,他们没有遭受到并州军的攻击,是最容易脱身的,北门和南门的军队,在相对来说滞后一些,等到东门西门的守军退下来之后,他们才会逐步撤退。
这个命令也反映了司马伷有一定的治军能力的,此刻如果是一窝蜂的撤退,必然是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如果并州军在后面追击的话,司马军的伤亡会很惨重。
只有组织有序的撤退,才能真正的避免这种混乱的局面存在,司马军的当务之急,是稳妥地撤离到内城墙上,并构筑一条坚实的防线,用来阻挡并州军的进攻,内城墙已经是邺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了,一旦失守,邺城就彻底沦陷了,所以司马伷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内城墙的安全。
第1338章 断尾求生
整个撤离的行动虽然谈不上井然有序,但最起码没有出现混乱不堪的场面,这对这么一支缺乏经验的新军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过在南门和北门的军队撤离过程之中,还是被冲上城墙的并州军给死死咬住了,大部分的军队撤离之后,城墙的防御更是形同虚设,并州军的攻城部队很快就攻上了城头,并和司马军的断后部队展开了激战。
起初冲上城头的只是一少部分的并州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并州军登上了城头,并开始对撤退之中的司马军展开追击,一直从城上追到了城下,战斗开始朝着内城墙方向蔓延过来,司马军节节抵抗,节节败退,一路之上。伏尸无数。
若论战斗力,这些冀州新军根本就没法和久经善战的并州军相抗衡,并州军所到之处,一路所向披靡,完全是横扫碾压。
而司马军则是仓皇而逃,根本就不敢与并州军恋战,许多人只恨爹娘给他们少生了两条腿,关键时候想跑也跑不快。
这场撤退,完全就是和死亡在赛跑,跑得快的人,就有机会逃到内城,暂时地捡回一条命来,那些逃得慢的人,注定会被并州军斩杀,尸骨无存。
所幸内外两道城墙之间,距离比较短,许多人几乎是一口气跑到了内城的城门处,此时城门已经是洞开了,大量的司马军疯狂地涌入到了城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