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充道:“二公子,你怎么说就是错怪大将军了,他正是念你们的兄弟情谊,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来。此次东兴兵败,损失惨重,自然必须得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堵得住悠悠众口,二公子在淮南前线,才知道谁最应该来负这个责任。没错,正是征东将军诸葛诞,他身为前线主将,指挥失当,才最终导致了东兴兵败,要追究责任,那就必须要处罚诸葛诞,降职另调。但目前淮南的形势二公子也比谁都清楚,诸葛恪得胜之势,洋洋得意,吴军在东兴非但没有撤军,反而大举增兵,意图进犯淮南,那边的战事一触即发,如果在此时刻临阵换将的话,恐怕最高兴的,就是诸葛恪了。”
司马昭沉默不语,他刚刚从淮南返京,所以淮南的情况,他比任何人都熟悉,吴军在东兴获胜之后,并没有班师回建业,反而向东兴大规模地进行增兵,就算是傻子也能看清楚吴军的企图,诸葛恪集结军队,想要试图乘胜而进,夺取淮南了。
所以这个时候,前线的那些主将是不可能被撤换掉的,临阵换将,那可是兵家之大忌,自从平定了王凌叛乱以来,淮南的防守就一直是由诸葛诞要负责的,这个时候,如果更换主将的话,势必对淮南的军务造成很大的影响,整个淮南的防御体系,很可能会推倒重建。
但真如果推倒重建的话,那么诸葛诞先前在淮南的一切防御准备很可能就会付诸东流。
而且吴国的诸葛恪是不会给魏军重建淮南防御的机会的,如果这个时候魏军临阵换将的话,正中诸葛恪的下怀。
所以司马师才不会对诸葛诞追究什么责任,就算诸葛诞需要承担东兴兵败的全部责任,司马师也必须要网开一面,维持淮南前线的现状,才是最为明智的一种选择。
但必须要有人为此来承担责任,以平息朝内朝外的怒火,东兴这一战,有太多的人战死疆场,如果司马师轻描淡写地将此页揭过,很可能会遭至许多人的不满,所以,司马师决定必须要有人来为此事背锅。
第1174章 过继一个儿子
首先另两路主将王昶和胡奋是没有过错的,他们是在东兴兵败之后才主动撤退的,他们和东兴兵败没有任何的关联。
诸葛诞身为淮南主将,当然是责无旁贷的,而且诸葛诞已经是主动上了请罪表,来承担这次兵败的责任,可是按照目前的形势,诸葛诞不能动,非但不能动,还得好言安抚于他,让他好好地会镇守淮南,以防备吴人的反扑。
所以,算来算去,也只有身为监军的司马昭成了替罪羊,而且司马昭是司马师的弟弟,如果司马师处罚司马昭的话,正可以表现出司马师不偏袒不护短刚正不阿,既可以稳定大局,又可以平息众怒,可谓是一举两得。
司马昭冷哼一声,道:“这道理我自然省得,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碰,唯有我,活该倒楣,活该被牺牲掉,阿兄大义灭亲,他的面子有了,可我的呢?在天下人看来,我司马昭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是司马家最无用的人,我还能有什么前途,还怎么在天下人面前抬得起头来?”
贾充道:“二公子受委屈了,大将军心里面也过意不去,所以才特意派某过来安慰一下二公子的,现在局势维艰,为了平息众怒,大将军也是迫不得已,希望二公子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才是。好在这次大将军削去的仅仅只是二公子爵位,只要等此事平息过去,大将军自会安排二公子再立战功,到时恢复爵位,不过是探囊取物罢了。”
司马昭斜瞪他一眼,冷笑道:“某以为公闾此来是偶遇,没想到却是替大哥来当说客的,其实大可不必,我司马昭在司马家之中,不过是一枚可有可无的弃子,何时招人待见过,父亲临终之时,早就把大事安排好了,不光让大哥来继承大位,就连大哥身后的事,也得安排得妥妥当当,我司马昭终究是他们的陪衬,这辈子恐怕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贾充向来和司马昭私交不错,所以司马师才会安排他来劝慰司马昭的,听到了司马昭的牢骚和抱怨,贾充看了看房外,确信没人可以听到,这才压低声音对司马昭道:“二公子何须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在下遍观司马家诸公子,二公子之才,仅仅只在大将军之下,却远在诸公子之上,在下说一句肺腑之言,如果大将军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这承继大业的,非二公子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