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首位的,自然是春耕备耕之事,去年由于战乱,整个并州的田地荒废了九成,府库之中再无一粒的存粮,并州三十多万军民,全部指望朝廷派发的赈灾粮草。
指望朝廷赈济,那是治标不治本的,并州的百姓如果想要活下去,那就必须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只有这样,才有希望。
曹亮是准备在并州大干一场的,所以他在并州的事务,可不止打仗一件事,最重要的事,那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只有这样,曹亮才有机会在并州站稳脚跟。
解决民生问题,首要的就是要解决春耕备耕的问题,只有把种子种到地里,这样才有机会在秋天里收获。
但由于战乱,并州的人口减少了不少,而且由于返乡的百姓只占到了原有人口的五成左右,劳动力不足,大批田地撂荒,如果这些田地得不到耕种,那么今年的收成就无法保证,明年恐怕又将是一个忍饥挨饿的日子。
为了解决田地撂荒的问题,曹亮着手布署了屯田,而那些在兹氏、大陵、祁县被俘的匈奴平民,则成为了屯田的主力军。
曹亮知道自己的麾下,可是有一位屯田的高手,那就是邓艾,此前他有汝南之时,担任的就是屯田官职,对于管理屯田很有一套办法。
于是曹亮把邓艾临时地抽调动过来,由他督导屯田事务,正好这段时间也没有什么战事,邓艾完全可以抽出身来。
邓艾果然不负曹亮的厚望,管理起屯田来,驾轻就熟,安排的井井有条,兴修水利,开挖渠道,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整个屯田营面貌焕然一新,耕作生产,也井然有序地展开了。
为了迷惑九原的匈奴人,曹亮特意地安排了一部分的魏军进入屯田营中,协助生产,这样一来,就可以以假乱真,让九原的匈奴人信以为真,把魏军当做是屯田的主力。
事实上,那怕这些魏军进入屯田营中,也并没有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兵不卸甲,马不留鞍,时刻地做着进军的准备。
当九原战乱的消息传到晋阳之时,曹亮由衷地感叹道:“先生果然是料事如神啊!”
一切正如桓范所预料的,在魏军暂时放弃对九原进攻之后,匈奴人果然发生了内乱,原本铁板一块的匈奴防线,最终是出现了裂隙。
曹亮等待了半年之久,等待的就是这样的机会,如果匈奴人团结一致的话,曹亮还真是不容易来对付,但此时匈奴人之中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变故,绝对是天赐良机,于是曹亮连夜下令,平北军全体集合,准备出征。
原本一支军队的出征那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筹措粮草,准备军械营帐器具等物,仅是做这些出征前的准备,就得耽搁好几天的时间。
而平北军似乎早已经做好了准备,曹亮的命令下达之后,他们仅仅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