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8页

好几个孩子都通过他们的母亲传达出了他们的不愿,其中反应最强烈的好像就是郭琼,好几次和曹兰提起自己不愿意离开,似乎也私下里找过郭瑾,但是都没有结果。

因为这是郭鹏,他的父亲定下的基本国策。

他的儿子,要成为民族向外探索的前驱,引导整个民族向外看,走出去,走上未曾设想的道路。

至于他们本身的意志,完全不重要,可以忽略不计。

必须要走,不走不行。

要怪,就怪你们是我的儿子,而我又当了皇帝。

怎么,锦衣玉食享受得,出海建国就承受不得?

要走也是走,不要走也是走!

郭珺出海之后,一切都成为定居,孩子们被郭鹏强制安排去学习建立一个国家必备的知识,开始填鸭式帝王教育学,打算来一阵恶补——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横竖还有好几年时间,多学学,将来用得上。

郭珺在印度发展的不错,不断地开疆拓土扩大势力,逐渐展露出了郭某人当年的风范,这让郭某人一度非常得意。

可是看着郭琼和母亲抱在一起泪水涟涟的场面,郭鹏忽然间感觉到自己好像太独断专行了。

这个策略肯定是没有错的,指导思想肯定也是没有错的,走出去是绝对没有错的,这是绝对可行的策略,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而在国策之下,个人的自主意愿其实是无足轻重的。

中国的皇室子弟们要是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王公贵族高官显贵们的子弟要是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也就没有那么多和亲公主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了。

不只是中国,整个世界范围内任何政权体制下,这群统治阶层的子弟绝大部分都是要献祭自由的。

所以郭鹏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孩子们是否愿意这个变量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