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完整的模式,考试,评分,录取与黜落,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人才评定规则,还是全国性的——
当年在邺城的那场论才大典十分特殊,虽然最后的前三甲也叫状元榜眼和探花。
但是和如今正式定为国策的科举考试还是略有区别的。
尽管如此,郭鹏也下诏书,承认当年的论才大典也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承认当年的榜首三人的成绩。
诸葛亮于是成为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状元郎。
如今这一次科举考试,是第一次使用科举考试的名头召开的科举考试,也是正式的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还是不分出身的科举考试。
黎庶子弟,那些泥腿子们也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而且未必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因为时间紧迫,太学甚至没能来的及开课给学生系统性的传授考试内容,所以这次考试一旦参加,就等于裸考,碰运气。
大家都一样。
黎庶子弟对于农务往往很有优势,而在整个划分分数的项目里来看,占据分数最高的不是经义,而是策论,经义考试和农业知识考试的分数是一样高的。
这场考试的公平性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兼顾——
因为大家都没什么准备,甚至有些人都来不及赶到洛阳,然后面对全新的考试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放弃,等待来年再考。
敢于参加今年的第一届科举考试的,都是勇士。
相比于文举的悲壮氛围,武举又有些不同。
武举也是考三天,选拔的是基层带兵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