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页

徐姑姑答道:“是,但也不是,父亲大人虽身居要职,但也不过是一个太仆寺卿,他还无力使得整个马政走向失败。其实不仅是马政,我朝很多方面的制度都在变得名存实亡,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在于我朝说话之人太多,做事之人太少。”

唐文献问道:“居士此话怎讲?”

徐姑姑道:“听闻当今首辅大人,在评选官吏的时候,将个人道德排在第一位,不知唐状元以为是对,还是错?”

唐文献道:“这是当然的,若个人道德不好,又怎能奢望他能够造福社稷。”

他可是非常珍惜的自己名声,跟海瑞差不多,有道德洁癖,自然非常支持申时行。

徐姑姑问道:“那不知唐状元以为汉高祖刘邦道德如何?天可汗唐太宗道德如何?宋太祖赵匡胤道德如何?”

“这……”

“那不知他们三个是否造福了社稷?”徐姑姑再问道。

唐文献抹了抹额头上的汗,却不知如何应答。

这三人要论道德的话,绝壁会被人喷死去,都不需要键盘侠上场,但是他们却都开创了盛世。

徐姑姑叹道:“这就是我大明的病根所在,申首辅贵为内阁首辅,首要任务应该是治国理政,评论官员,应该是以能力和才干为主,而非是道德,而如申首辅这样的大臣,比比皆是,他们掌控着权力,却一门心思扑在这礼制、道德上面,实乃本末倒置之举。”

唐文献道:“依居士的说法,道德就不重要吗?”

徐姑姑摇摇头,道:“我可没有这么说过,道德固然重要,但是教育之事,乃父母、老师的职责,而且,一个人在接受过教育之后,究竟能否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在于自我的修养,而非是他人的监督,若为他人之看法,而做一个有德之人,乃伪君子也。

那些朝中大臣天天论礼制,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自身修养好的,自然会遵守礼制,无修养之人,只会阳奉阴违,他们只需以身作则便已是最好的方法。身为官员,不应以德为重,而要以术为重,治国需术,而非德。就说这马政问题,养马难,牧场不如耕地收益大,这如何用德来改善?”

曹恪笑道:“想必这就是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吧。”

徐姑姑摇摇头道:“知行合一,博大精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不过阳明先生之所以受人尊敬,并非是因为他提出知行合一,而是因为他在世时功绩斐然,若无那些功绩,只怕他的知行合一也难以令人信服,而如今朝中只有言,无知,也无行,故而许多制度废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