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主要粮食产区是关内道、京畿道与河南道。

另外是扬州与蜀地,没有东北粮食主产区,没有湖南湖北粮食主产区与生猪养殖。

广东广西派官员过去就属于流放,也就张九龄愿意办点事儿。

还有考上明经科的宋庆礼,他才是最踏实的人,往南边一送许多年,就在当地工作。

他的缺点是喜欢搞工程,水利工程与土木工程。

当然,说是优点也行,反正他始终在基层。

“等全大唐完成摊租入亩,清丈完毕,田地数量固定,应鼓励百姓自己开垦良田,免除一些年的租子。

免租二十年,朝廷并不吃亏,因为总体粮食产量增加了。

粮食越多,种田的人通过田地的所获越少。

会开始增加种植经济作物的数量,比如说大豆、棉花、调料、药材。”

李易慢慢说,经济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对,等种粮的少了,粮食价钱贵,大家又种粮食,所以不用管。”李隆基顺着思路说。

李易使劲摇头:“不不不,必须规定种粮食的田地数量,像现在一样。

在规定的数量中,粮食价格低了,朝廷给补贴,之前就提过,种粮食的地不能缺。”

李易从来不觉得种粮食能玩市场经济,不存在的,任何一个粮食处理好的国家都是粮食计划经济。

包括不同模式的储备粮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