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何张静一请这李自成、张献忠近三十万流寇出关,立即得到恩准的原因。
毕竟,现在关内也大量的缺少人力,这可是三十多万人啊,而且大多都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青壮。
要知道,流寇转战千里,但凡是不够强壮,体力不足的,早就被淘汰了,毕竟经过了无数次的围剿,这绝不是老弱病残能够坚持的。
说穿了,他们天然就是最好的劳动力。
之所以还是选择让他们出关,就是因为这百官对他们有着很深的成见和恨意。
一旦让他们留在此,那么矛盾就可能会继续激化,最终又爆发出来。
其实历史上,李自成和张献忠并非没有接受过诏安,可实际上,流寇诏安几乎是没有好下场的。
想想看,人家当初谋反的时候,四处劫掠富户,抢掠士绅,这些富户和士绅,哪一个人在朝中没有几个亲戚呢?
朝廷的政策是一回事,可是私仇却是摆在这里的。
这些位列朝班之人,从前拿你没办法,如今你都诏安了,我官职比你高,人脉比你广,自然想尽办法,打击报复了!
诏安做官?你不是开玩笑吗?一日是贼,千日是贼,不整死你,怎么报当初劫掠杀人之仇?
所以但凡造反,且声势浩大,还诏安的,几乎不会有人有好下场。
而安排流寇们出关,则是最稳妥的安排,不至让这些人受那些与他们有仇隙的官吏侮辱,有饭吃,有地耕,自然而然,也就愿意归顺了。
天启皇帝所担心的是,这些人在蒙古诸部和建奴某些不甘心的人鼓动之下,会重新造反。
真到了那个时候,那么辽东就非要乱成一锅粥不可了!
比起天启皇帝的担忧,张静一却是信心满满地道:“陛下,臣倒以为,李自成与张献忠人等,当初虽是沦为了流寇,却绝不会与建奴、蒙古人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