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随便问一个百姓,他们不相信当官的是好东西,对官员阶级彻底失去了信任,对于朝廷失去了信任。
崇祯犯了多少个错误,全旭一直没给他说,说了,就怕崇祯恼羞成怒,现在全旭也不担心了,他的隐匿也没有意义。
现在大明所有的官员都知道全旭开始图谋大明的天下,不少文官或者是科举不得志的人,涌向辽东。
虽然全旭不用科举取士,他在辽东以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基础教育,大学毕业了以后,才能成为预备官员。
读书人一看,好嘛,这简直就是府试、乡试、会试的翻版嘛。
至于考试的内容,大明以理学八股文取士,全旭以科学、格物、取士,会写文章只是一部分成绩,想要从中学考上大学,必须学会数学、物理、生物、社会学、格物学、几何,这种知识既庞又杂,对于读书人来说,那根本就不是事。
反而更加公平一些,几篇文章取士,其实这种读书,更加枯燥,也让人想要崩溃,理学盛行几百年了,能出的题目都已经出现了,只要能考上举人,那么水平相差几乎非常相近,科举考试有一定的运气成份。
这不像理科,答案是一就是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文章的好坏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等全旭与崇祯聊了两个多时辰,中间换了三壶茶,最后,崇祯皇帝掏出一份圣旨,只见这份圣旨上,既有崇祯的玉玺,也有内阁首辅温体仁的签押、也有兵部、礼部尚书的联名,这说明这是一道正式的圣旨。
圣旨的意思是,加封全旭大明渤海国王,安东都护府大督护,开府仪同三司,世袭罔替等等。
崇祯此时也知道,他既治不住满朝文武,也治不住全旭,朱慈烺将来想要坐稳江山,必须获得全旭的支持。
打压全旭,现在成了一个笑话,对于全旭只能笼络。
如果太子可以得学到全旭治理地方、行军打仗的本事,那么他有机会夺回大权。
临行的时候,周皇后这才知道崇祯把太子送给了全旭。
周皇后有些不舍,可是她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崇祯这个皇帝已经坐在火山口上,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
好在是,全旭把关宁军收拾了,大明可以不收辽饷,崇祯还有可以卧薪尝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