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页

在宴会的期间,全旭笑道:“无论是做官,做农民,或者经商,甚至是当工匠,能否成功,最直观就是因为人,同样是人,同样的制度,为何明初时期,大明军队可以七征漠北,七下西洋?同样是农民种地,为什么辽东辽西一河之隔,在同样肥沃的土地下,同样的种子,辽东和辽西亩产相差数倍?同样是工匠,为何辽东的枪炮局生产的火炮从来没有炸过膛,火枪也甚少出现炸膛的现象?”

朱聿键和陈振豪也满脸疑惑,异口同声地问道:“为什么?”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

全旭淡淡地笑道:“因为两个字,利益,就是因为利益,辽东的农民,土地都是自己的,我们不收农税,所得粮食农民可以自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只有在销售的时候粮食的时候,才会收税,这样以来,农民有利可图,他们就愿意在粮食生产方面下苦功夫,他们愿意流更多的汗,也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

朱聿键沉默起来。

全旭所说的问题,他们并非不知道,可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他举起酒杯道:“武威侯,小王找侯爷过来,就想解决问题,而非让侯爷看笑话,如果,侯爷想看孤的笑话……”

全旭打断了朱聿键的道:“我连你们王府的具体开支都不清楚,怎么给你们出主意?”

朱聿键拿出一本账本扔给全旭,全旭匆匆扫了一眼,这与之前全旭推测的差不多,唐王府的收入不下二十万两银子,但是由于全旭一直在打压粮价,所以这个收入只是毛利润,如果结合实际,应该在十五六万两银子左右。

全旭叹了口气道:“你们唐王府的问题,与朝廷的困难都是一样的,人口太多,花钱的地方太多,而且因为你们放贷,出现了大量的坏账,由于坏账问题,出现了金融危机,就你现在的情况,没得选,只能开源节流。节流估计是没啥指望了,就算你做得到,其他人也做不到,那么,就只好开源了。”

如果是太平年月,那些百姓自然不敢欠了唐王府的钱不还,可是,随着全旭的崛起,特别是辽东、吕宋、台湾各地吸引大量的移民,这些欠下了唐王府巨债无力偿还的百姓,只能逃亡。

他们一逃,这些债自然就找不到人来还了,这种高利贷,数量积少成多,成了唐王府的巨大的包袱!

归根结底,这还是全旭的锅。

没有全旭疯狂吸引人力资源,唐王府也不至于出现财政危机。

朱聿键问道:“怎么个开源法?”

“简单,改变你们以前那种单调的耕作方式,别再去拼地力,往死里种小麦了,适当的种一些亚麻、土豆、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

现在的大明虽然天灾人祸,粮食锐减,可问题是,由于大量外来粮食的涌入,种植粮食其实是没有利润可以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