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富春看着这里的粮食,不仅有些发愁,这些粮食可吃不了几顿。
事实上,辽东不养闲人,发的粮食少,就是让这些新移民投入到官府组织的工作中去,这叫以工代赈。
不用黄富春发愁,也仅仅过了两个时辰,外面的铜锣响起,保长一边敲锣,一边大喊:“老少爷们们,都到村口开会,有好事!”
黄富春很快来到村口,他发现各个保长都在组织自己的人,每一个保为单位,正在召开露天会议。
保长的声音抬高八度:“咱们身上穿的衣服、住的房、盖的被褥,还有你们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武威侯赏的,没有武威侯爷他老人家,就没有咱们这些人的活路!”
第四七一章 新生活新气象(下)
“武威侯他老人家,大发慈悲,赏咱们大家伙一口饭吃,给咱们大家伙,发了新房子、发了衣服,也发了粮食,这做人呢,都要有良心,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这样的人,咱们六保不要,发现一个,清出去一个!”
说到这里,保长清清嗓子:“咱们六保有没有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
众人不敢接过话茬,都沉默着。
保长笑了笑:“没有呢,最好,有一个算一个,我姓刘的跟他势不两立!”
在辽东的安排,全旭可没有想过要为其他人做嫁衣,做好事不留名,那也不是全旭的习惯。
所谓的忠诚,就是背叛的筹码不够。当然,潜移默化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哪怕到了崇祯五年,放眼大明,除非学不下去,老百姓是不敢造反的。
比如,移民到辽东的流民,他们宁愿远走数千走,也不敢跟着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造反。
现在全旭的工厂也好,屯田的镇也罢,包括全家军在内,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思想教育。
除了原来的诉苦大会,现在又多了几条,比如说,没有全旭的恩赐,他们就活不下去,只有跟着全旭才能过上好日子。
通过反复灌输,让下辖的百姓和工匠、士兵都明白,谁对他们好,让他们所有人明白,只有努力工作,生活才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