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红巾军在北方打击胡化,陈友谅在湖广打击胡化,张士诚和朱元璋在江南打击胡化,明玉珍在四川打击胡化……
这是第一次的大规模反胡化。
明朝一统后,洪武下诏书“禁胡俗、恢汉制”,再次强力打击胡化,拨乱反正。
可是,汉人政权两次大规模反胡化,蒙古风俗仍然难以尽灭。由此可见,元朝胡化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汉人和高丽上层的双名制就成了主流。
元代官场,流行说国语(蒙语),汉官拜见蒙古上官,不但说“国语”,还大多报蒙古名。
就是汉官之间,也会说“国语”,报“胡名”。
李洛要是不取个蒙古名,即便不是另类,起码也是少数派,容易受到猜疑。
一时权宜变通都做不到,还能做成什么大事?
李洛能不能不做元朝和高丽的官儿,直接跑到海东发展势力?
不能。
因为海东人口太少。
李洛处心积虑谋取元朝沿海州县的官位,不就是为了“偷人口”么?
没有官位护体,他如何能“偷人”?没有人口,海东有个毛用?
等海东的人口资源能支持十万大军,李洛才不用再做元朝的官。
说白了,他这个达鲁花赤,主要是为了人口才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