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几年下来朱怡成的字已经写的很不错,虽然不能和名家相比,但他的字自成一体,而且比划中带着一股大气。
写完了最后一字,朱怡成把笔放到一旁,颇为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成就。
“臣曾逸书见过皇爷……”
“你来的正好,来来来,看看朕刚写的字。”朱怡成正在悠然自得,曾逸书就到了,当即朝着他招招手,曾逸书走上前去低头一看,只见朱怡成写着两句“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这两句朱怡成写得极好,大气中隐隐来透露出一股金戈铁马的锐利,曾逸书顿时赞道:“皇爷这字臣是佩服万分,如此雄伟臣这种人可是怎么都写不出来的,也只有皇爷这等英主才有的气势啊!皇爷,这两句可是出自当年太祖手笔?”
朱怡成笑着点点头,这是从朱元璋的庐山诗里摘出的两句,作为大明天子,朱怡成最为佩服的皇帝自然就是朱元璋了。而且他同朱元璋一样,同样以白身起家,短短几年中就驱逐鞑奴恢复了中华。
不仅如此,在朱怡成的带领下,如今的大明相比前明更为强大富饶,这也是朱怡成暗暗自得的,所以他借朱元璋这两句话来显示如今大明的文治武功,可以是极为贴切。
曾逸书进士出身,自然也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朱怡成知道自己这个臣子平常很少夸人,是比较实干的。听了曾逸书发自内心的赞誉,朱怡成心里很是高兴,当即一挥手就说这字就送他了,曾逸书顿时喜不自禁,连忙谢过。
等小江子上了茶,朱怡成让曾逸书坐下说话,君臣各自入座后,朱怡成开口问道:“人见着了?”
“在吏部见着了。”
“你觉得如何呀?”朱怡成笑问道。
曾逸书想了想道:“李卫虽不身井市,却胸中颇有韬略,而且此人敢作敢为,对于朝廷又是忠心不二,治政手段虽有过激,却不越界限,就算称之为国士也不为过。”
“哦,曾卿对李卫的评价颇高啊,他真是如此?”朱怡成有些意外地问道。
“皇爷,臣实话实说,没有半点隐瞒。”曾逸书当即就把自己如何在吏部见李卫,又如何和孙嘉淦一起对李卫问话,李卫又是如何作答等等一五一十地描述了一遍。
朱怡成静静听着,等听完后露出了笑容,点头赞道:“的确是员能吏,更是一个难得的臣子。”
“皇爷,臣也是这样觉得的。”曾逸书说道:“李卫在吕宋做的这些原本就是朝廷之策,以此来看非但无过反而有功。而且这些年李卫接替马尼拉知府后,对于吕宋施政颇有章法,其他的不说,仅仅以吕宋对本土的财政缴纳就足能看出李卫是用了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