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页

大叛贼[校对版] 夜深 1396 字 2023-03-17

就算朱怡成认为按照祖制供养藩王这条路行不同,为避免造成前面宗室庞大,国力消耗的问题,朱怡成决定改制宗室,令其自食其力也无需让皇子入军中服役啊!

兵者,重器也!如何能交于他人之手?一旦有皇子在军中威望甚高,却起异心,这对于大明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难道朱怡成想见到现在的大明在多年之后再来一次靖难之役不成?

所以邬思道觉得对于普通皇子的教育当施之以仁义道德文章,或者教以明算明法,令其学有所用即可,但入军中服役却是万万不可。

对于这点,邬思道曾经私下建议过朱怡成,并提出了他的看法。可不知道怎么回事,朱怡成却始终都未表态,从他这种态度来看朱怡成对于邬思道的劝说有些不以为然,这让邬思道心中隐隐不安。

不过说这事还早,毕竟作为皇长子的太子朱伯繁才年仅六岁,而其他皇子最大的也不过五岁而已。按照朱怡成的安排,皇子入军中服役起码也要十年之后。

对此邬思道只能慢慢劝说,同时好生培养太子,不过令邬思道欣慰的是太子朱伯繁是个很不错的学生,假以时日,朱伯繁定能压得住阵脚,成为合格的皇帝。

微笑着问着朱伯繁话,耳边听着朱伯繁清脆的回答,邬思道心中已有打算,趁此北上的大好机会单独教导朱伯繁,让他更好的了解未来即将掌握的这个大明究竟是什么样。

第0846章 海上遭遇

老师肯教,学生肯学,作为家长自然是高兴的。

作为皇后,李娟儿对于自己这个长子寄予极大的希望,而朱伯繁也没有让她失望。

正如邬思道说的,书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北上正好是让太子朱伯繁好好看一看大明风光,让他了解大明的情况,这对于他的学业和未来都是极为有利的。

就这样,自南京出后,每日里邬思道都会尽心交道朱伯繁,告诉他今日船行到何处,这处又是如何情况,同时把每一处的人文、地貌、历史一一道来,尤其是船到上海时,邬思道还会向朱伯繁详细讲解关于朱怡成当年决定大兴上海的决策,和这些上海的变化。

同时,邬思道又详细讲述了上海开港后给大明财赋带来的巨大利益,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听得朱伯繁连连点头,小脸满是兴奋。

皇后李娟儿和太子朱伯繁一行所坐的战舰行的并不快,不像当时朱怡成北上还都那么赶时间。

毕竟朱怡成北上有着不同,作为皇帝他不可能在海上停留太久,早一日到达对大明来讲就早一日安全。再者,朱怡成是马上皇帝,身强体壮,海上区区颠簸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所以自南京出后朱怡成的战舰在一路上没做任何停留,直接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天津。

而皇后李娟儿和太子朱伯繁就不同了,虽说他们这一次所坐的战舰就是朱怡成上回乘坐的战舰,但这一路上却要平稳得多,从南京出来后行大半日就抵达镇江停靠,随后第二日继续沿江而下到达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