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页

大叛贼[校对版] 夜深 2170 字 2023-03-17

这种指挥方式比较原始,而且不利于部队的发展。再加上宁波占据后虽然有狗头军师廖焕之协助,但真正的政治结构并未建立起来。这对于义军的后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更重要的一点,打赢福建水师后,义军上下已有了对朱怡成“劝进”的动静,提着脑袋造反,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和光宗耀祖,就算廖焕之这样的人,既然投靠了朱怡成,他们也不愿意没有名份的当所谓的“军师”。如此,整合义军,建立构架和官职已迫在眉睫。

其实朱怡成这时候打出自己“监国”的身份来,改义军为明军,那么一切可以说水到渠成。堂堂大明监国殿下完全可以下旨封赏众人,就如同当初袁奇给义军诸头领封爵许官一样,这一套朱怡成并不陌生。

可对于表明身份,朱怡成心中还是有顾虑的,在义军中真正知道他身份的人并不多,而且他一直是以洪强的身份示外,为的就是不想太多引人瞩目。

毕竟,一旦朱怡成打出大明监国的旗号,那么整个天下必然震动,到时候宁波一地就成了大清王朝的关注点,可以想象无论是北京的康熙皇帝还是在江南的大阿哥,必然会舍弃其他义军先灭朱怡成为快。而这个结果也是朱怡成绝对不想看见的,这也是他一直隐藏身份不对外宣布的原因。

考虑到这些,最终朱怡成还是选择了另一个方案,那就是以大都督的名义在宁波开一个都督府,把整个自己势力范围全部纳入都督府的管辖中,从近代的方式来讲也就是成立军政府,用军政府手段来进行军政管理。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文臣武将的封赏,也能用这种办法调整义军的指挥权,更能够顺利地对地方进行治政。而现在朱怡成就在纸上写着一些官职,进行正式开府前的最后准备。

第0099章 粮荒

提到开府,后世人第一反应就是日本的幕府,实际上幕府最早出现在中国,早在汉朝时期,三公和大将军就有开府的资格,而且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初,在靖难之役后,开府才流于形势,成为了历史。

如今以朱怡成现在敏感的身份,重拾开府的确是个好办法,但对于开府后各官职的设置朱怡成花了不少心思,同时也找来些典籍研究了一番。

经过一番推敲,朱怡成的大都督府将设置文武各职,从具体职能划分建立起六科,这六科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以对应朝堂的六部,各科分工明确:吏科掌官吏任用、考核及调动:户科掌粮银、民政、财政;礼科掌礼仪、庆典、考试、祭祀诸事;兵科负责地方兵差渚事;工科掌水利、起盖城池、衙门、仓库等事。

各科主官称为大使,副职为副使。除去六科外,并设置军中指挥使、同知、佥事、镇抚、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等武职,以对应义军中各级将领等级。除此之外,还设置左右长史、主簿、参军等幕府直属官职,以对六科和各级军职进行制约,同时也担任大都督的参谋团和秘书处工作。

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参考了明朝时期王府的编制,更把明制锦衣亲军的军职进行照搬,同时还加入了历朝代各开府的结构,然后再糅合在一起。从目前来看,这样的设置基本已能满足需求,说起来只是换个名义罢了,但至少对外宣传上来看不像袁奇当日所做的那么引人注目。

官职设定,那接下来就是封赏各人,可惜朱怡成手中可用的人太少,军职的封赏还好些,朱怡成以大都督身份兼领指挥使一职,同时由董大山领同知,并封了另一个从杭州之战就跟随自己的老人马功成也为同知,而下的各级官职也均有人担任,虽然远不足所设置的数量,但这么一来至少已能达到整顿的目的。

廖焕之担任左长史并兼吏科大使,这个职位可不低,所谓千金买马骨,作为第一个投靠自己的文人和大清官员,朱怡成这点肚量还是有的。对于廖焕之来讲,他也非常满意朱怡成对自己的任命,这足以证明他如今在义军中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