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操劳,可是司马光这次的宰相经历还是让他受到了很多的非议。如果他没有从洛阳回到汴梁,他或许是一个完美的人。可是当他来到了汴梁这个漩涡之中,他死后也难以逃脱非议。
和西夏议和。
在他任上丢掉了大宋花费四十年才取的河湟之地。也是大宋唯一的养马之地。
西军被压制之后,西夏得到了喘息……
所有的所有,都将会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即便死了,也不得安宁。
而他的继任者吕公著也是颇有容人之量的宰相。可惜,也死了。
如今的苏轼如果公开发表关于变法和旧法的言论,必然会被放大,甚至引起朝堂上大人物的恐慌。因为苏轼同时代能够压住他的人似乎已经一个都没有了。他是文宗,是文坛的领袖。欧阳修之后,大宋最负盛名的文士。谁也不敢把他的话不当一回事。
一旦被奸人得计,苏轼恐怕又要经历一段倒霉之旅。
贬谪逃不了,甚至还会被押解去京城。
要知道,苏轼离开京城,并不是因为旧党的打压。而是苏轼当时和司马光的争论,已经到了让他难以忍受的绝望了。他不想在京城看着旧党将大宋的江山祸害下去,才自己上书皇帝,要求外调。当时的皇帝才十来岁的孩子,他有什么决定权?
完全都是太皇太后高氏的决断,本来高氏对苏轼挺喜欢,她是一个年纪很大的文青。但是看到司马光等人整日和苏轼争吵,在立场上,她是不会动摇的,果断批准了苏轼的外调。这才有了杭州、登州,颍州等地的任职。
渐渐地,苏轼在大宋政坛被太多人淡忘了起来。
但是他的文采,更加让人追捧。
这也是苏轼走到哪里,都有人会邀请他的原因。
文坛大宗师的身份,足以让人摆下最为奢华的酒宴,来款待这位过路文曲星。
而颍州乡绅截然不同的态度,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