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仅仅如此,尚且算不上是教育。华夏的教育事业真正起步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首都设立太学,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设立各种课程,由天下的名士来教导,教出来的精英若是足够优秀可以得到官位,同时,为了增加人才储备,汉武帝还在各郡推行国学,担负着与太学一样的使命。
赵括从后世而来,对教育系统是再熟悉不过,可是如果让他来照抄后世的教育系统,似乎有些不妥,不说别的,就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时间,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不能接受的,要知道,这个时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到四十岁,男子三十五岁,女子三十九岁。你让他们接受教育到二十三四岁,这不太现实。
故而一定要在后世完整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正,发展出教育事业,国家的强大就是在于他的教育,这些经过伟人亲自认证的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固然需要人才,而人才就是来自于教育,赵括想要发展出秦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大事业。
最先就是对幼童的启蒙,对幼童的启蒙当然还是可以被称为小学,由官来安排祭酒在地方设立小学,召幼童来学习文字知识,当然,学习的是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不只是学习先进的知识,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秦好少年。那这样的小学是否要收费呢?
对于如今的百姓而言,要让他们花钱送子女来学习……这有些不太容易。在几千年后,都有读书无用论,很多父母宁愿孩子跟着自己种地放羊,都不许他们去读书,何况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呢?孩子稍微长大,就要成为家里的一个重要劳动力,跟随耕作,在这样的情况,让父母付钱将孩子送进学室,不行。
那要怎么办呢?
赵括叫来了韩非。
韩非很长时日都是陪伴在赵括的身边,他将赵括这个老师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对艺自然也是非常尊敬,他也是赵括诸多“孩子”里比较年长的一个,艺的逝世,对韩非的打击也很大,而深知赵括与艺深厚感情的他,也是非常的担心,赵括会因此而崩溃,甚至是自杀。
可是,赵括并没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样沉迷在悲痛之中,在经历了短期的沉默后,赵括又回到了从前,依旧在为这片土地而劳累。赵括偶尔还是会开玩笑,脸上也不总是悲伤,偶尔会抱着自己的孙子,笑呵呵的给他们讲故事。跟赵康不同,赵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除却偶尔会在找不到衣服的时候大喊艺的名字之外。
老师忽然将自己叫来,韩非心里忐忑不安,他是真的害怕,赵括会给自己交代什么事情。
不过,他来到赵括身边的时候,赵括身边堆满了纸张,他看起来有些疲惫,可是还算健康,韩非也松了一口气。赵括看着他,忽然开口说道:“我这次将你叫来,是为了一项律法,我准备推行义务教育法。”韩非一愣,义务教育?他并不是很能明白赵括的想法,赵括说道:“就是秦国的百姓,有义务接受教育,学习文字和语言,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韩非猛地站起身来,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道:“老师!”
“我听闻,想要治理国内的百姓,就不能让他们明白太多的道理,让他们懂得顺从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百姓们学习知识,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想法,他们就不愿意听从庙堂的决定,就不愿意去做自己本分的工作……”
“你这个封建残余!”赵括忍不住的破口大骂,过了片刻,他又冷静了下来,他皱着眉头,站起身来,认真地说道:“愚民,愚民,唉,你说,我四处征战,平定战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秦国吗?是为了政吗?”他摇着头,认真地说道:“我是为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百姓们懂得越多,国家就越是稳定,国家的基础是百姓,而不是君王……当百姓们都懂得道德,都拥有知识,他们会知道是非,有人诋毁英雄勇士,便有很多人出来讨伐他……若是百姓愚蠢,他们才会处处违反庙堂的命令,狂妄自大……”
“我不怪罪你,你所想要的是让国家稳定下来,那我告诉你,当国内的百姓们都知道了是非,国家才会变得愈发稳定,愚民之策,是不对的,你不只是秦国的大臣,你更是华夏的贤人……”赵括说着,看着一头雾水,还想要与自己争辩的韩非,心里却有些无奈,韩非无法理解自己,或许荀子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