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的“头号智囊”狄给出了一个建议,中尉负责举荐官吏,不如让幸去将他的家人给绑了,要挟中尉举荐许历,事情成功之后,再放了他。
并没有人搭理他的建议,大家都看向了李鱼,李鱼笑着说道:“上君爱您,您只要跟上君开口,他一定会答应您,让许历将军回到邯郸的。”赵括也就只能这么做了,换取种子,农具的事情,赵括便交给了李鱼来办,让自己麾下的门客们都听从李鱼的吩咐,李鱼的确有才能,诸门客也没有嫉恨他的。
赵括再次朝着邯郸走去,韩非寸步不离的跟在了一旁,韩非并不是赵括的门客,而是他的弟子,这身份比门客要更加的亲近,故而戈,狄等人与他相处的也很好,尤其是狄,韩非很喜欢听狄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偶尔,他还会记录下来,这让狄非常的有成就感,更加乐意与韩非交谈。
“老师,赵国各处的官吏,出身高贵,却没有任何的才能,赵王用不懂农桑的官吏来负责田产,用不懂建造的官吏来负责修筑,用不懂律法的官吏执掌各地的刑讼,您认为将出身当作担任官职的标准,这是可以的吗?”
“这当然是不对的,担任官吏的,享用上君给与的俸禄,就应该要承担上君赐予的责任,当了一里土地上的官吏,就要想尽办法来让这一里土地上的百姓们富裕起来,带领他们更好的耕作,修建平坦的道路,预防可能到来的灾害,培养优秀的学子,若是没有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官吏应该躺在草堆上,吃着粗糙的粟,穿着破烂的衣裳,夜里不敢睡觉。”
赵括在一旁说,而韩非就在不远处不断的记录着他的言语,为了方便韩非书写,戈甚至紧紧拉着缰绳,让骏马放慢了速度,这当然是很正常的,在这个时代,弟子们常常会记录老师的言行,最后再整理出来,就会成为他们一生的思想精髓,像孔子,孟子这些人的言行,就是坐在身边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
赵括说着说着,思索着官吏的举荐之法,忽然想到了什么,眼前一亮。
第142章 投其所好
韩非问吏治,赵括的脑海里顿时就涌现出了很多的想法。
秦国之所以能击败其余六国,很大的原因在于秦吏。在赵国,官吏是要靠贵族的举荐,大的贵族如赵豹,赵胜是可以在王宫内担任官职的,而小的贵族如董成子,赵奢等人,在地方上担任小吏。基本的流程就是中尉向赵王举荐贵族里的贤才,地方上的小吏,是不需要赵王点头的。
中尉和国相可以自行安排,而大一些的官职,就需要亲自向赵王举荐,由赵王认可之后才能担任。
当初赵奢就是因为贵族的出身被中尉举为小吏,又被赵胜举荐到赵王面前,方才逐渐显赫了起来。
在其他国家,大多都是如此,唯独秦国,不是这样。秦国的底层小官,需要通过“司法考试”,熟练的掌握了秦律,才能够出任最底层的官职,他们并不是贵族出身,有专门的学室可以让官吏们的子弟,或者立功将士的家人来学习律法,学成之后,再通过考试,就能出任官吏了。
当然,赵括并不是反对贵族担任官职,在如今这个时代,平民根本无法获得教育,就是在秦国,能够学习文字的平民也是极少的,由贵族来担任官吏当然是最合适的,只是,对于贵族的选拔的办法,是可以进行改良的。赵括在脑海里迅速回忆着后世的诸多官吏提拔的办法。
首先是汉朝的举孝廉,汉朝的举孝廉看重的是品德,推举出品德优秀的人来担任官吏。说实话,战国贵族的品德并不算太差,起码在明面上,他们都是些君子,就算看不起平民,也不至于无端的杀害欺辱,不然就会被其他贵族所看不起。
在祭祀的时候,赵王在内的大小贵族都会赏赐孤寡,救助贫苦者,三晋,齐楚都有这样的习惯,当然,秦国是不会这样的。秦国的律法里没有救助孤寡的条例,孤儿直接被送去做家臣,残疾者送去隐官,倒也能有活路,不至于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