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西宁城的守军竟然“自信地”打开了城门,这反而让卜孩儿不踏实了,临时改变了抢劫的主意,带着人迅速离开。
不过,离开了五十里仍然没发现明军有异常,卜孩儿的心思又活泛起来了。
“领主大人,干吧,反正不来也来了,要是什么也没捞着,回去岂不是让其他部落的人笑话?”这时又有人怂恿道。
卜孩儿咬了咬牙道:“好,那就干吧,窝泥兔,你带十名族人看管牲畜,其他人跟我回去抢东西。”
接下来,卜孩儿便留了十人看管牲口,其他人则全部蒙上脸,先兜了个圈,然后绕往西宁城南。
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如今亦卜剌部和大明表面还是“友好邻邦”,所以干活时还是需要遮掩一下的,至少不要被捉贼拿赃,否则会有撕破脸的风险。
第1326章 实战(上)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老杜这首《兵车行》把古代征夫出征时的凄惨情景刻画得可谓是入木三分。要知道在古代当兵可是一份高危的职业,特别是征战频繁的秦汉时期,当兵还是终身制的,即使侥幸没有死在战场上,退伍时要么已经白发斑斑,要么就是缺胳膊少腿,确实干不动了,这才会被当成累赘赶出军队自生自灭。
总之,古人当兵就是一个字——惨,老百姓但凡应征入伍,家人无不肝肠寸断,抱头痛哭,泣血话别,权当是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了。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然而,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却与汉人截然不同,他们没有汉人出兵征时生离死别般的悲情,或许是因为信仰不同,也或许是生活方式不同,他们不像汉人那般的“多愁善感”。
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本来逐水草而居,过着候鸟式的漂泊生活,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故土难离”和“故人难舍”,亲情和乡土观念都相对淡薄,相反,他们更相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再加上除了放牧啥都不会,连最基本的锅碗瓢盘都不会生产。
那怎么办?
抢啊!
抢谁?
南下抢汉人呗,抢一波就什么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