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约就是上国、大国的风范吧。
不唯现在,就是崇祯帝在位,周延儒为首辅之时,面对朝鲜秘密遣使谢罪,崇祯帝也曾经大度的表示,可以理解。群臣对朝鲜也没有过多的指责。
明亡之后,朝鲜王室在明太祖、明神宗的牌位后,又加了崇祯帝,以感谢三位大明皇帝对朝鲜的恩情。
……
“朝鲜国民将近百万,马步兵亦有数万,如今建虏主力都在辽南,多尔衮即便兴师问罪,能派出的兵马也有限,以朝鲜军力应可阻挡一阵,应令李倧死守,待到明年春暖花开,我大明再看情况支援也不迟。”
“朝鲜兵战力孱弱,军武不修,李倧更是瞻前顾后,心意不定,怕是挡不住建虏,还是应该早做准备,派出援兵!”
“援兵从哪?辽南吗?高经略正和济尔哈朗苦战,怕是难以派兵。”
“可令山东总兵尤世威,登莱总兵黄蜚领兵支援朝鲜。”
“登州外海冰封,运兵船无法出海。要想解封,最少还得四十天,算上运兵的时间,山东登莱兵要登陆朝鲜,差不多得六十余天,但李倧能坚持六十天吗?”
“如果李倧连六十天也坚持不住,那也没有救的必要了。”
……
众臣商议,最后定下了山东兵和登莱兵支援朝鲜的决定。
——并不是不知道辽南距离朝鲜最近,也不是不知道,山东兵和登莱兵的战力远远不如辽南驻兵,但辽南正在鏖战,这个时候,谁也不敢提出从辽南抽兵,一旦抽兵了,辽南最后战败失守,这太大的责任,可不是谁都能承担的。
朱慈烺却不说话,只是皱眉沉思,
众臣的顾忌,他清楚的很,救援朝鲜最合适、也最得力的队伍在哪里?他也同样清楚,只是他不能做出这个决定,因为他不在现场,不知道辽南的具体情况,不能妄下决定。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