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5页

……

初三。

宁远总兵吴三桂、参将吴国贵到京师。

隆武帝于武英殿接见。

一场大败,带领的关宁骑兵的精锐几乎是损伤殆尽,此时的吴三桂比起十五年,朱慈烺在京畿见他,令他假扮昌平兵,吸引满大海上当中计之时,要憔悴了很多,见到隆武陛下,他跪在地上,连称罪臣和死罪。

跟在他身后的吴国贵同样也口称死罪。

隆武帝却是温和,对战败的吴三桂和吴国贵并没有多加责怪,他温言安慰,详细询问整个战事的经过,对吴三桂的撤退指挥、当机立断的千里转进,表示肯定——若不是吴三桂毅然决定,没有丝毫的迟疑,他们肯定是要被全部包饺子,这时不是变成建虏的阶下囚,就是变成累累白骨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吴三桂的将才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隆武帝询问吴三桂,下一步他有什么打算?

吓的吴三桂连连叩首,直说听从朝廷责罚,赴汤蹈火,将功赎罪。

朱慈烺微微笑,某种意义上讲,吴三桂虽然有雄心,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抱负和野心,他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随波逐流”,如果没有甲申之变,李自成入主京师,吴三桂就绝不会打开山海关,如果没有康熙削藩,他也绝不会反清,吴三桂一生的所有作为,其实都是为了保全自己,不论开放山海关还是反叛清廷,事先他都没有太多的准备,都是仓促而为。

这样的人,或许不是忠臣,但除非是逼到极点,否则他也不会轻易改变立场。

“如果朕给你足够的粮饷和战马,你要多长时间,能练出一支如关宁铁骑的精锐骑兵来?”

朱慈烺问。

明末各个总兵的主力,大部分都是自己豢养的家丁,家丁不在大明朝正常的官兵编列之中,只随主将而走,而损耗在插汗河套的两千关宁骑兵,大部分都是吴三桂的家丁,一部分是山海关副总兵胡国柱的家丁,但胡国柱已经在插汗河套阵亡,所以也就不提了。

“……慢则三年,快则两年。”

知道隆武陛下睿智,又多次带兵统兵,不是可以哄弄的人,因此吴三桂不敢欺瞒,老老实实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