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时机不到?
不是秦兵战力不行,也不是孙传庭统率有疑议,而是大明朝现在没有钱粮啊。
——打仗打的是钱粮,是后勤,尤其辽东辽阔,补给线漫长,没有积攒到足够的钱粮,没有修建足够多的道路,没有绝对的碾压兵力之前,朱慈烺是不会轻易发动辽东之战的。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少,朱慈烺不想重演萨尔浒大战的悲剧,以及隋炀帝不经万全准备,轻易征伐辽东,以至于连续失败,导致亡国的教训。
——大国不可轻战,如果要战,必是雷霆之击!
现阶段辽东只宜固守,朱慈烺没有在辽东出击的打算。
何况秦兵思乡,在不准备大战的情况下,将秦兵调到辽东,不是明智的选择。
见皇帝不同意将秦兵调到辽东,就现在大明的国力和财力,也的确没有能力在辽东发起大战,于是群臣退而求其次,纷纷上疏,认为秦兵既然不能调往辽东,那就应该裁减一部分,以节省军费。
但隆武帝还是不准。
“秦兵乃我朝劲旅,国家未平,随时都会有战事,岂有轻裁的道理?”
于是,孙传庭和秦兵不但没有被调往辽东,而且也没有被裁减。
对此,群臣颇有异议,反对的奏疏源源不断的飞进通政使司,继而到内阁。
内阁却是默默。
——一般臣子不知道,但内阁五辅却是明白,陛下不同意裁减秦兵,除了要在辽东使用之外,其实也是操了收复河套的心思,当年,三边总督曾铣上疏请复河套,提出的就是六万兵马,再补充山东枪手两千人,计划在春夏之交时带五十日粮,水陆交进,讨伐套虏,收复河套,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套患和获取这一大片的肥沃之地。
注:当时明廷中提议恢复河套的大臣不在少数,很多人按照旧有的战术构想,认为如果要恢复河套,须用兵三十万,携粮三百万石,马步水陆齐进。
曾铣的六万兵其实是极省的,但最后依然没有被朝廷接受。
曾铣所说的六万兵,就是六万车营火器兵,现在孙传庭在陕西所练的,正是车营兵,而且和一百年前相比,在接受了一部分的兵仗局所生产的遂发鸟铳和镇虏厂的新式火炮之后,车营威力只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