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快拿给朕看!”朱慈烺兴致勃勃。
蒋德璟将两枚钱币——一枚铜钱一枚银币,呈了上来。
新君造新钱,那是历来的传统,亘古不变,但不同的是,咱们眼前这一位的新君,不但是造铜钱,而且也命令工部造了银币。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
内阁,工部,铸钱的宝源局都先后上疏,向隆武帝说明,银币不需要铸造的原因,说什么,银子价值重大,很多百姓一生都用不到一次银子,更多的是以物换物,铸造也是浪费,又说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是铸造铜钱,没有听说过有哪朝铸造银币的?关键不在于铸造技术,而在于大明天下各处,几乎没有银矿,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大部分都是海外贸易换来的,一旦贸易出现了问题,没有了银子输入,朝廷拿什么铸造?
总之,各种理由。
反对者众多。
蒋德璟也明言,朝廷不铸银币,只规定一两银子兑换铜钱的比例,对朝廷财政是有益的。
但朱慈烺不管,他坚决要求隆武新朝在铜钱之时,再铸造银币,要将过去五两、十两一锭,甚至是五十两一锭,流通极其不便,只能方便地主老财们藏在地窖里的大银锭子,改成一个一两的小银币。
为什么要这样做?
具体原因,朱慈烺向内阁和朝中众臣说的清楚。
大明朝廷的钱粮,一直都十分困窘,除了天灾人祸之外,银钱私铸也是原因之一。
此时此刻,即便是他这个新君继位,民间铸造私钱的活动,也依然十分猖獗,私钱更是泛滥,虽然《大明律》明文规定,盗铸乃是死罪,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实务管理,白银的流通已经是完全失控,朝廷根本无法控制,这也是明末之时,朝廷府库空空,没有银两,但很多富商巨贾的地窖里,却银锭成山的原因之一。
私人在铸造银锭时,为了牟取暴利,将银子熔掉后,会在银水里掺入其他廉价金属,铅或是锡,铸成银锭以后,外表看不出来,但一掂分量,则比纯银要轻一些。比如一锭五十两的银锭,里面可能只用了四十八两足银,但仍可当五十两银子用,这二两的差额就是私铸者的利润。
这也是为什么在说到银子时,有人会特别强调平库银,因为平库银乃是朝廷铸造,是官银,中间不会掺假。
铜钱也一样,民间私造铜钱,也掺杂很多的其他廉价金属。
朝廷无法管控私铸银锭和铜钱的行为,对其流通,更是无法堵截,最后只能是默认。结果就导致私铸者的胆量越来越大,杂质也越掺越多,造成市场极度乱,同时也给朝廷的财政造成了相当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