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杨枝起的投靠,兵部尚书张缙彦的默许,也是定王能掌控车马司的原因之一。
正常情况下,各地送来的塘报,只有到了皇城东华门之后,才能分封分类,递交给内阁和六部。
但李守錡忧心太子健在的消息会传入京师,因为特令杨士聪带了十几个锦衣卫,守在涿州驿,每日开封检查各地,尤其是湖广河南山东南直隶四地的塘报,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会继续发往京师。
涿州距离京师,一百二十里。南面来的塘报和各种奏疏,都非经过涿州不可,只要控住了涿州驿,就等于是控制了消息源。
当然了,所有的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内阁和朝臣都不知道,他们每日看到的塘报,其实都是被摘选过的。
明代的塘报,分为普通塘报和六百里加急。照规制,普通塘报,一日两百里,白走夜不走;若是六百里加急,则是日夜兼行,逢站换马换人,一日能走四百里。只不过到了明末,粮饷困难,各处驿站都难以维持,各地塘报和六百里加急的效率,大打折扣。现在,六百里加急的塘报,每天也只不过能行两百里,也就是说,即便是六百里加急,从武昌到京师,也需要十天时间。
今日,湖广发来的第一封六百里加急,到了。
正是太子殿下抵达岳州之后,发给陛下的报平安疏。武昌距离岳州五百里,算起来,便又多了两日的路程。
杨士聪看的脸色发白,作为定王的老师,三榜的进士,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是同意定王的冒险计划,但耐不住定王的哭请,他最后还是答应了,现在骑虎难下,只能咬牙坚持到底了。
“儿臣朱慈烺躬请圣安……”
太子平安疏的字数并不多,也没有提及军事,只是简单的报平安,但杨士聪却看的心惊肉跳……
太子,果然无恙。
而湖广河南各地发来的塘报,却都说仍在寻找太子,显然,这些塘报都是太子归来之前就发出的。
都是浪费笔墨的无用塘报。
……
杨士聪将太子的报平安疏收了起来,将其他塘报一推,走出房间,对站在台阶下的驿丞说道:“可以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