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页

八大臣相互一看,犹豫了一会。终于,索尼第一个向黄太吉的空座拜了下去,如此,剩下的七人依次而拜,站起来退出——他们的动作表明,他们也接受多尔衮的建议了。他们的进入虽然没有能成功推上豪格,但却保证了先帝之子,虽然有点对不住豪格,但却也是现在局面下,最好的结局了。

鳌拜和索尼心有歉意,不敢看豪格。

八人退出,议事继续。

多铎呆呆站在原地,脸色铁青地叫道:“这还议什么议?”起身走了。好像在他看来,皇位还在黄太吉一系,那就是失败。

阿济格也好像不忿,跟着离开。

两人离开,但并没有影响议事的继续进行。

黄太吉有十一个儿子,夭折三人,除去豪格之外,还有七人,最后定下了六岁的皇九子福临。

为什么是福临?第一,剩下的七子中,就属福临的母亲侧福晋庄妃地位最高,其二,庄妃的妹妹正是多尔衮的福晋,也就是说,多尔衮是福临的姨夫。也因此,在几子之中,多尔衮最支持福临,最后,福临乃是蒙古外甥,拥立福临,更能得到科尔沁蒙古的支持。

如此,就定下了福临。

皇帝定下,但年幼不能理事,接着就是辅政王了。

按理说,最有资格作辅政的乃是礼亲王代善,因为他年纪最老,威望最高,有公道伯之称,但代善已经六十岁,谢政多年,并无此心,他今日主持议事,就是想要维持建虏内部的团结,尽力撮合豪格和多尔衮,不使他们道刀兵相见,因此他甘愿让出辅政。

至于豪格和多尔衮,因为两人已经势同水火,肯定是不能同时理政了,不然必起争执,使朝政陷入空转混乱,而两人之中,多尔衮对朝政的熟稔远远超过豪格,而且做所谓的“辅政大臣”或者是辅政王,并非越亲越好,因为史书说“位相近则相逼”,时间长了,便会有僭越之嫌,豪格是福临的哥哥,关系远比多尔衮亲近,从这一点上来说,多尔衮又略胜一筹。

因此,多尔衮的辅政王是确定的。

但也不能偏废了豪格,所以就定下济尔哈朗为另一个辅政王,为豪格利益的代表。

争位失败,豪格已经是万念俱灰,整个人呆若木鸡,对于选哪个弟弟做皇帝,谁代表自己为辅政王,老实说,他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切都由代善定夺——从这一点上来说,豪格的幼稚和短谋,清楚可见。他不知道辅政王也是可以变成“摄政王”的。

大势底定,多尔衮不争皇位,落一辅政王;豪格虽然没有争到皇位,但皇位仍在黄太吉一系,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最重要的一点,两人虽然都没有得到,但同时却也没有让对方得到。这就来说,两人都是可以勉强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