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页

代善是1583年生人,今年整整六十岁了,这六十年里,他历经风雨,先是看着大哥褚英被努尔哈赤处死,自己被立为继承者,不想,因为妻子和儿子,他同样惹的努尔哈赤大怒,不但是被剥夺了继承的权力,而且还差点丢了小命,若非是他见机的快,亲手杀了自己的偏室,向努尔哈赤认罪,说不得他和褚英是同一个下场。

经此一次,代善受到极大打击,性情有了很大的改变,变的稳重,内敛,最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争夺储位的雄心,因为他知道,在建虏,努尔哈赤的话就是天,既然努尔哈赤已经当着众人的面,夺了他的位置,说他无德无能,不得做建州女真的大汗,那么,他就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其后的十几年来,代善安心做自己正红旗的旗主,因为努尔哈赤的儿子中,属他最年长,加上众人都知道,他没有夺位的野心,属于永远的中间派,因此,但凡有事,代善就是天然的仲裁者,黄太吉能顺利继位,也是他暗中推了一把的结果,黄太吉继位之后,投桃报李,封为他礼亲王,为众兄弟之首。

日常有事,黄太吉都会先和他商议,对其极其尊敬,而征战之事,代善原本渐渐不参与了,都交给了儿子们,但去年,他最喜欢的儿子,老七满达海中了明军的埋伏,死于阵中,消息传回沈阳,代善痛心疾首,发誓要为满达海报仇,也因此,今年征明,他才会重新披挂,亲自统领两红旗入塞。

和军士们一心想要抢劫财物不同,老代善最想的,就是为儿子满达海报仇,两红旗自然也是这个心思,而害死他儿子的罪魁祸首,大明太子,此时就在通州城中,换句话说,即便黄太吉不攻,他两红旗也是不能放过的!

不过这并不表示,代善会无脑支持攻打通州的决定,如果不打通州,更有利于大清,他未必不会忍痛放弃报仇的机会——在建虏崛起的过程中,不止是有黄太吉和多尔衮,更有代善的巨大功绩,历史上,若非他调和鼎鼐,充当关键中间力量和仲裁者的角色,压住双方的火气,稳大局,多尔衮和豪格,肯定就火拼了,建虏根本不可能入关。

今日也一样,代善始终不忘自己的角色。

更何况,代善知道,黄天吉是要利用他的话,安抚蒙古各旗,如果他满口同意,那就没法安抚了。

于是,代善压住为儿子报仇的念头,向黄太吉一拱手,用老迈的声音回道:“回皇上,如今运河已破,明国腹地已经在我大清面前,保定兵之后,明国在京南已经没有大兵,正是我大清趁势而下,席卷京南山东乃至南直隶的大好时机,但此时此刻,明国太子却驻兵通州,在明明可以逃往明国京师的情况下,按兵不动,怕是有故意吸引我军注意力,以为明国调遣兵马,防御京南和山东,争取时间的用意啊。”

代善一说,帐中的蒙古亲贵都连连点头,对代善所说,十分的赞同。

代善继续道:“虽说通州是小城,但明国太子既然敢在通州停留,并在城头挑衅,显然是有所准备,明军虽然在运河败了,但逃了通州的兵马却也不少,我军如果想要攻下,必然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一旦攻击受挫,又耽误了南下的时间,说不得就会进退两难。还望皇上再斟酌。”

“是啊是啊,请天可汗再斟酌……”

蒙古亲贵们已经忍不住小声的嘀咕了出来,显然,代善所说,正是他们想说的。

黄太吉不置可否,只把目光看向了多尔衮。

多尔衮心中发恨,明明黄太吉已经打定主意,要攻打通州,但却不肯亲自出头,而要用他当挡箭牌,得罪蒙古诸公,实在可恶!

心中可恶,但多尔衮脸上却始终都是毕恭毕敬,向黄太吉点头,又向代善拱手,谦逊地说道:“二哥所虑甚是,明国太子留在通州,明显就是要吸引我们进攻,这一点无可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