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
大风扬起,渐迷人眼。
喜峰口守将朱高正走出自己的“官署”,其实也就是一个单独的小院,自从崇祯二年,建虏大军从喜峰口突破,酿成己巳之变,大明风云变色之后,喜峰口瞬间就成了一个大明君臣瞩目的焦点,建虏退去之后,朝廷花费大量银子,重新修缮加固了喜峰口,一度,喜峰口成了蓟东十三关最坚固的一处,不过此后建虏再没有光顾喜峰口,因为明军对喜峰口防守甚严,再不是可以轻易攻下了,当然了,也因为蒙古西迁,接着建虏完全降服蒙古,有了更多更好的突破点,道路难行的喜峰口自然就不会再是建虏入塞的首选了。
去年,建虏入塞,皇太子提前下令,将蓟州之东的守军和百姓全部撤离,喜峰口自然也就在撤退的范围内,驻守这里的朱参将在十月份撤退,今年二月回到喜峰口之时,发现喜峰口一切未变,房舍安然,只是覆盖了一层厚厚地尘土,心中不由得感叹,还是太子殿下申明远见,早早令他们撤离,如果他们死守在喜峰口,一定早已经被建虏的大军淹没,这会肯定都变成白骨了。
回到喜峰口,朱参将不敢怠慢,整顿兵马,加强守御,而和他一起到喜峰口的,还有另外一支人马,领兵的是一位须发斑白,但依然虎虎生风的老将,虽然是第一次见,但朱参将却是早就听闻过这位老将的名字,更因为这位老将现在不属于“蓟州镇”,而是属于京营,是皇太子殿下特派到喜峰口的,因此他就更是不敢怠慢了。
不过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热情很快就消退了,因为这个老将实在是不好相处,不但寡言少语,而且不近人情,有两次他给送礼物,居然被隔墙扔了出来,令他大失颜面。有一次他听手下人汇报,说董参将坐在城头哭呢,他本是不信,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董参将也是小有名气,又这么大的岁数,怎么可能不顾脸面,在城上哭呢,他登上城头一看,还真是如此,从他以后,他对董参将就敬而远之,因为他实在是搞不懂董参将的心思。
不过他对董参将麾下的两百“夜不收”,却是相当佩服的。
两百夜不收,分成十组,五组休息,另外五组日夜不停在喜峰口外面的草原上游荡,一个月一轮换,每次归来,都能有所收获,马屁股上经常会挂着蒙古人的脑袋,当然了,他们本身伤亡也是不小的,有一次,五队一共一百人出去,最后回来的只有五十几个,董参将负手站在台阶上,不言不语,但眼角的泪水却是滂沱……
虽有阵亡,但却也有不停的补充,董参将麾下,始终保持两百人。
大明夜不收的饷银,本来就极高,一人差不多是普通士兵的四到五倍,但据说董参将麾下的这两百人的饷银更多,一人几乎是普通士兵的十倍,而且从不拖欠,吃穿住用,都是最好的,由京营直供——论起来,比他这个参将的待遇还好呢。
第669章 喜峰口
董朝甫麾下夜不收的待遇极高,不过朱参将并不眼红——夜不收本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亡命买卖,在其他地方做夜不收,说不得还能偷懒、冒功,但在董参将这里却是丝毫不可能,不说董参将时时会亲自领兵出关,只说每次夜不收归来之后,董朝甫亲自询问,一一复盘检讨的认真劲,就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除了极高的待遇,董朝甫的夜不收还有另外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那就是在驻地的院子里,竟然养了几十只的鸽子,并有专门的青衣小厮照料,每次夜不收出关做任务,都会携带一两只,而每一次总是鸽子先回,然后过了一两天,出关的夜不收才会返回,很快,朱参将就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鸽子是夜不收传递情报的信鸽,怪不得专人照料,吃的都是精粮,住的鸽舍比人的房舍还要精致呢。
董朝甫,果然名不虚传啊。
当秋天渐到,塞外凉风渐起的时候,作为一个老边关,朱参将清楚的知道,董参将怕是又要出关了。
今日一出官署,远远就看见对面的尘土路上踏起烟尘,一队罩着蒙古厚袍,戴着蒙古帽,乍一看还像是蒙古人的骑兵缓缓而来,而走在队伍前面的是一个须发斑白、但却满面红光,眼神锐利如鹰的老者,老者的蒙古厚袍里是精铁的鳞甲,腰悬长刀,马鞍两侧弓箭配备齐全,左侧的马鞍下,还挂了一支大明夜不收最喜欢使用的短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