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承宗,袁崇焕到茅元仪都曾为龙武水师努力过,但却都付之东流,三人之后,龙武水师再无振作,渐渐褪去最初建立时的进攻色彩,变成了一支防御性的水军。
这其间,陈兆兰积功升迁,从游击变成了参将,崇祯九年,水师又闹饷,陈兆兰制止不力,被御史弹劾,不得不黯然归乡,吴甡以为,以陈兆兰的资历,任水师副将没有问题,以他的胸怀和水军经验,学习红毛人的三桅大船的战术,应该也是稳稳当当,且陈兆兰现就居住在天津,朝有令,午可至。
对吴甡看人的眼光,朱慈烺一向都是相信的,吴甡是兵部侍郎,不论前任兵部尚书陈新甲,还是现任冯元飚,都对他十分倚重,现在又有太子的支持,所以重新起用陈兆兰的命令,很快就发了出去。
而在陈兆兰之外,朱慈烺也得到了另外一个消息。
虽然龙武水师已经不复当年,失去了大部分的战力,但前年,也就是崇祯十四年,现任龙武水师参将刘应国曾经率领龙武水师左右营,骚扰过建虏的后方,据刘应国报,他们一战南汛口,二战双岛,三战于小平岛,斩杀建虏百余人,但因为没有一颗首级带回,自身又损失了不少兵马,所以朝廷并没有特别的嘉奖。而从吴甡的言辞中就可以知道,他对刘应国的战绩是不信的,认为刘应国在谎报。
但朱慈烺却是另外的想法。
不管刘应国的战绩是真是假,但敢于到建虏敌后骚扰,就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如果有机会,或者可以找来这个刘应国一见,而现在仍然驻扎在山海关、由孙承宗创立的龙武水师,说不得也可以再改编精训一下,以期发挥更大的效能。
第619章 天津风云
明末时,天津卫还不是后世的大都市,还只是一个周长九里有余的小城,能有巡抚坐镇,只不过是因为地理位置关健,是京畿的海上门户,辽东战事兴起之后,又担起了军粮转运的重任,所以被朝廷所重视,重新设置了巡抚。
天津地方不大,但因为位于大运河、海河等三河岔口,扼守渤海湾,交通运输便利,是北方的货物交流的集散地,商业繁华,卫城附近聚集了大量的商民,沿着海河边上都是一排排的商铺,堆积着南方转运来的各种货物。
如果是往日,黄昏时分商户准备收摊,为了最后一笔买卖讨价还价,又或者彼此相约喝一盅,车马拉货,男女老少急急回家,呼儿唤娘,是城厢一天最热闹的时间段,但今日黄昏却是静悄悄,执着长枪的士兵下午就喝令商户们关门,并将从城门口到城厢间的街道严密封锁了起来,非有命令,任何人不得出入。
所有人都意识到,有大人物要来了。
而下午过后,到天津公干的兵部侍郎张凤翔,新任天津巡抚原毓宗就已经带着天津文武在城门口等待了。
当马蹄声响起,一大队全身甲胄的精锐骑兵在视线里出现时,众人急忙整理衣冠,躬身觐见,武襄左卫向两边一分,一个披着红色大氅的少年缓马而出,微笑着,向迎接的天津文武点头致意,众人都是惶恐,躬身更低——每个人心中都是同一种想法,太子殿下,果然还是一个少年,只是不明白,小小少年,如何取得开封和击退建虏的胜利?
接着,天津总兵曹友义亲自带兵在前开路,引着太子殿下进入天津卫。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眼中所见的天津卫,颜色有点灰白,青瓦灰墙,炊烟缭绕之中,一栋栋的民居却甚是高大——天津卫城不大,城内又多有积水潭,可供修建民居的地方不多。因此在城内居住的多为当地官员和三卫的世袭军官,居所都比较“高级”,而普通百姓和南北客商多在卫城外面的城厢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