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给事中,刚刚查盐归来的左懋第,儿臣想用他做河间盐运司沧州分司的主事。”朱慈烺道。
崇祯帝明白了,左懋第查盐归来,虽然没有能厘清两淮盐政,但对两淮盐政的弊端,想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左懋第为官刚正清廉,做河间盐运使,其实挺合适的。
第602章 户部行
为什么要用左懋第做沧州分司的主事?
朱慈烺是慎重考虑过的,除了崇祯帝已经想到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长芦盐场分为南北两场,北场是青州司,南场是沧州司。虽然同属长芦盐场,但南北两场的制盐之法却大不相同,照朝臣奏报:北场青州分司所属盐场多“日晒产肥”(肥就是多),南场沧州分司所属盐场多“锅煎产瘠”。
简单讲,一个用阳光晒,称为生盐,产量高,另一个架锅煮,称为熟盐,产量低。
生盐产量却高,消耗低,但没有熟盐口感好。万历三十年时,长芦巡盐御史李应魁就上疏朝廷,指出南北两场制盐的不同,其后朝廷推广晒盐,不过效果不大,到现在,南场制盐还是多用锅煮,原因也简单,南场盐主要是供应京畿,其中每年都固定向朝廷供应盐砖。
盐砖制造繁琐,关键就是要锅煮,煮制之后还要淘净、磨碎、入模成型,焙以木炭,刮去表层,形成晶莹洁白的盐砖。供皇宫使用。
盐砖呈长方形,上窄下宽,每块约15斤。明代额例,每年276块。
史载:长芦盐场上供郊庙百神祭祀、内府羞膳及百官有司。岁入太仓盐银十二万两。
长芦盐场供应皇宫的当然是熟盐,连带着勋贵官员富商也都喜欢用熟盐,生盐难有销路,加上生盐虽然节省成本,但将海水引入盐田却是一个巨大的体力活,需要相当的投入,加上南场管理一直都比较混乱,因此生盐制法推广很慢,都现在都没有普及开来。
朱慈烺属意左懋第,就是要用他刚正不阿的性子去冲击沧州分司的贪官污吏,有自己做左懋第的后盾,相信以左懋第绝对可以将沧州分司肃清,有了清明有效的吏治,再在沧州分司推广新式的制盐之法,相信长芦盐场会如历史上那样,很快的就变成北方最大的盐场。
崇祯帝不置可否,只点点头。
朱慈烺退出暖阁。
离开乾清宫之时,朱慈烺心中仍在盘算,或者说是绞尽脑汁的在回想前世的一些资料,长芦盐场是中国三大盐场之一,前世里最好的精细盐就是长芦盐,明末之时,长芦盐场的潜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只要稍微努力,用对了方法和人选,将长芦盐场提前开发出来,是不成任何问题。
没有返回太子府,朱慈烺直接去了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