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页

战壕从蓟州城下开始,到翠屏山脚下截止,因此还需要翠屏山上修建一座城寨,和山梁上的大小营寨不同,此处的城寨要修建成一个初级的棱堡,不必太高,但要更牢靠,菱角的设计保证火力的全力输出。棱堡前挖掘两道壕沟,令建虏不能近攻。

作战时,当建虏大军试图填充壕沟时,蓟州城上的红夷大炮和布置在战壕后的大炮同时轰击,给敌人造成第一批次的伤亡,等敌人填平某一段的壕沟,冲杀过来时,战壕和胸墙后的鸟铳兵轮番射击,弓箭倾射,抛掷手榴弹,给予敌人重大杀伤,纵使第一道壕沟失守,还有第二道,以京营火器的威力,建虏不付出尸山血海的代价,休想能有所突破。

这个时代,火器尚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对于火器壕沟战,不论大明还是建虏,都没有经验,汤若望其实也不是太了解,不过有几次欧洲壕沟战的典范,又有工程学的基础知识,汤若望的设计,还是超出一般大明武将和文臣的见识。

对汤若望的设计,朱慈烺十分满意,并将蓟州南原的工事修建工作,交由汤若望全权负责,顺天巡抚潘永图,蓟州知州李万年,总兵佟瀚邦三人配合。第一步,先组织民夫,在翠屏山上秘密修建棱堡,等到十一月初五,建虏从界岭口入塞之后,再突击挖掘壕沟,用两到三天的时候,将蓟州南原变成一道建虏无法逾越的天堑。

第511章 初见吴三桂

当然了,十一月初五是历史上建虏破关入塞的时间,这一世是否还是如此,朱慈烺不敢保证,这种情况下,刺探军情的夜不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下午,朱慈烺离开蓟州,巡视蓟州往东的各个长城峪口。

随行的除了佟定方宗俊泰之外,还有老将董朝甫。

而军情司萧汉俊则留在了蓟州,临行前,朱慈烺再一次叮嘱萧汉俊,要他配合顺天巡抚潘永图,一定要将蓟州一代的肃奸工作做到万无一失,蓟州军情,绝不能事先为建虏所知。

从马兰峪、点鱼关、大安口、罗文峪、喜峰口、青山口、一直到界岭口,四百里的路程,一共走了六天,在每一个峪口,朱慈烺都要停留两到三个时辰,登上峪口主城楼,巡视兵备,瞭望关外。

而从马兰峪总兵白广恩到界岭口参将张杰,他都一一会面,除了考察将领本人,也检阅将领麾下的兵马,这中间,除了白广恩之外,其他将领他都是第一次见,令他忧心的是,大部分都是平庸之辈,虽然有几人不乏勇气,但其麾下的兵马却松松垮垮。由此可知,都不是将才。

各部兵马,也就白广恩的部队尚有一战的能力——松锦之战,对大明的损耗太大了,大部分的精锐都折在了松锦,留守的都是老弱,根本没有什么战力。

中途,朱慈烺在三屯营停留了半天,召集永平巡抚马成名、蓟镇总兵官李巨正、永平总兵赵登科等人,进行了一场军事密议,听到建虏即将入塞,而太子的命令是“坚壁清野”时,三人都是大惊。

他们惊的不是建虏入塞,而是坚壁清野。

所谓的坚壁清野,就是从界岭口到永平乡间所有的百姓,都要转移到永平城或者是蓟州城中,方圆百里之里,不允许见人烟。太子给他们十天的准备时间,十天执行时间,十月二十开始撤离百姓,十一月初一完成目标,这项任务相当艰巨,不说永平幅员辽阔,组织百姓撤离的难度,只说百姓是不是愿意抛弃家园,迁到城中,就是一个大问题。另外,永平城小,怕是放不下这么多人,住处,粮食,防疫,也都需要考虑,里里外外到处都需要银子。

辽东战事这么多年了,建虏也屡屡入塞,但大明朝廷的应对策略就是分城分地,重兵死守,小规模的坚壁清野虽然也曾经有过,但这么大的规模却还是第一次。估摸算一下,要撤离的人口,差不多有二十万人,以官府现有的财力和能力,执行这个任务确实是有相当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