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没错,就是一千一百万两!”
“不会是写错了吧?”
“不会,太子殿下将晋商各家的银子写了一个大概,范家四百,王家三百。靳家……加起来不就是一千一百万两吗?”
“难以置信!”
“殿下神人啊~~”
整个殿堂都陷入了狂热的沸腾之中。
在这之前,群臣并非没有想过可能抄出的银两数目,三十万?五十万?最多一百万顶天了,毕竟张家口只是一个小地方,人口不过万人,晋商在全国也排不上号。天下最有钱的还属江南的盐商和丝绸商。为了区区几十万两银子,逾越朝廷的制度,闹的天翻地覆,太子实在是有点小题大做。和损失的名声相比,区区几十万两银子,实在不算什么。
但谁也没有想到,或者梦也不敢梦到,太子居然从张家口超出了一千一百万两的银子!
大明朝廷一年的岁入有多少呢?
《明史》记载,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为400万两白银,但这并不能算是每年的总收入,因为明朝很多地方不是交银子,而是直接纳粮。如果把纳粮的赋税折算成白银的话,明朝每年的总收入约在2000万两左右,最高的一次是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但也只有区区22953万两。
而到了崇祯年,特别是最近这两年,大明朝的收入足足少了将近一半,每年的白银连同纳粮,加起来也就一千万两出头,而且常常还收不上来,而现在,太子一次抄出的银两,竟然几乎等于大明朝一年的总收入!
朝臣如何能不惊,如何能不炸?
有了这一千万两,朝廷的财政困窘立刻就可以得到缓解,河南的灾民可以赈济,九边的欠饷可以分发,拖欠文官们的俸禄也可以补上,上上下下都有银子可用,岂不是皆大欢喜?
惊喜,不敢相信,朝臣们都是狂喜,连一向稳重如山,老井无波的首辅周延儒都激动的脸色涨红,连连跺脚。只差没有喊出来了。
第484章 兵部尚书
御座上的崇祯帝就更不用说了,他看密报一共看了三遍,确定自己没有看错,才交给王之心,令王之心传给众臣。在这之前,锦衣卫只密报太子从张家口押解了很多的马车而来,有银子有粮食,但具体数目,锦衣卫却没有打探清楚。这是最高机密,只有朱慈烺和极少数人亲信知道,锦衣卫能耐再大,也不可能从张家玉他们的嘴里探听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