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页

而随着开封之战的结束,京惠商行和粮商们的矛盾更加激烈。

河南有百万流民,所需要的八十万石粮米,非京惠商行一家所能承担,为了鼓励粮商们向河南运粮,朱慈烺决定公开的抬高河南的米价,京惠商行运到河南,赊账给官府的粮米,最低五两一石,甚至可以到六两。反正流民也买不起,一两一石和五两一石,对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历来,官府在灾区都是强压米价,造成的结果就是黑市泛滥,有价无米,朱慈烺这一次是反其道行之。给商人足够的利,令他们往河南运粮。

这一来官府的赈灾成本会增加,原本三百万两银子的预算,怕是要增加到四百万两了,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笔银子终究是到京惠商行的口袋里了。

河南米价五两,京师只有三两一钱,那些通过漕运,原本要运送京师的粮米,大部分都不会再北上,而是会转运到河南。但一般粮商可不敢赊账给官府,他们要卖粮,只能卖给有钱的大户和寺院,大户和寺院在官府的强制要求下,都在招募流民,大兴土木,这一来,就间接的减轻了官府赈灾的压力。

原本这是一石二鸟,但朱慈烺没想到的是,这一政策却激化了京师粮商们和京惠商行的矛盾。

因为京师粮商的成本又被推高了,但价钱却在低档。

同样是你京惠商行,同样的粮米,凭什么你在河南卖五两,在京师却只卖二两五钱?你这是在河南赚钱,在京师赔钱啊,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独霸京师的粮米市场,不给其他粮商活路!

事关生死,粮商再一次联合了一起。

不过因为已经意识到了京惠商行的强大背景,所以这一次他们没有再敢蛮干,而是托人找到了小襄城伯李国祯。

为什么找李国祯?

因为京惠商行和京营是有业务往来的,京营的鸡鸭鱼肉,都是由京惠商行供应的,赵直这个人软硬不吃,粮商们约了他好几次,想要谈判,但赵直始终不肯见面,所以粮商们想请李国祯当一个中间人。李国祯是小襄城伯,又是京营提督,赵直不给别人,还能不给李国祯面子?

李国祯风度翩翩,长袖善舞,是京师的名人,和京师富商巨贾颇有交往,这一次太子带军出征开封,精锐将领都跟着去了,独留他主持京营事务,令他十分愤懑。“有志难伸”的情况下,他几乎是每天都喝酒,且每次都喝醉。听到富商邀请,他也没有多想,当晚就赴宴了。粮商们也甚是乖巧,见了小襄城伯,并不提粮米之事,只是一劲的拍马屁灌酒,等喝得差不多了,这才提出京惠商行的事情。

李国祯是小襄城伯,对京师米价的变动,一点都不关注,对粮价商战,更是一无所知,听到富商们不过就是想要见赵直一面,已经喝高了的他想也没想的就同意了——不过就是一个给京营供应鸡鸭鱼肉的商人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唤他来见就是了。

听到李国祯召见,赵直不敢怠慢,急急来见。不过进了酒楼,见京师的几大粮商全部在场之后,他立刻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赵直,人如其名,虽然经商有成,但本质上还是一个直性子人,见李国祯喝多了,语无伦次,又懒得和那几个大粮商说话,于是向李国祯客气了两句,转身就走。李国祯喊都喊不住他。

众人面前,李国祯栽了一个大面子。

像李国祯这样的人,最在意的就是面子,加上他心情本就愤懑,这一来登时就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