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页

崇祯帝端坐于乾清宫的御座上,同样佩戴艾草的叶子,接受三个皇子的祝福。

礼罢之后,崇祯带着三个皇子前往文华殿,接受朝臣的贺拜,并赏赐粽子和雄黄酒。身为太子,朱慈烺一直紧随父皇的身边,寸步不得离。

不得不说,崇祯帝对仪式的热爱性实在是太强烈了,一个端午节,硬生生搞得比“大礼”还要隆重,朝臣们都身穿贺服,一丝不苟的向崇祯帝朝拜。

一直到中午,仪式才算是结束了,群臣被折腾的疲惫不堪,朱慈烺站的腿都发麻了,崇祯帝却依然兴致不减——面对如此枯燥的叩拜、赏赐,大约也只有崇祯帝能耐住性子,但崇祯帝偏偏是一个性子急躁的人啊,所以朱慈烺也有点搞不懂了,父皇究竟是急躁还是静谧呢?

朱慈烺有点心神不宁,倒不是因为仪式的枯燥,而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影响帝国的两件大事,一件已经发生,关于洪承畴和祖大寿降虏的奏报估计已经由八百里快马携带,急急向京师而来了,而另一件则是李自成的流贼大军围攻开封,照记载,不是今日就是明日,事情就会发生。前一件也就罢了,已经发生,无法阻止,但后一件事情却有很多应该改善,但却没有被改善的地方。

第340章 关键人物

两月之前,朱慈烺就请兵部侍郎吴甡用兵部的名义向河南巡抚衙门去函,提醒河南巡抚高名衡要在五月初一之前将开封周边的麦子收割完成,以免被流贼抢做军粮,不过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此项行动进行的很不顺利,甚至是毫无进展,因为开封官绅和农民都极力抗拒这项命令的实施。

麦子还差二十多天就熟了,这段时间是饱籽的关键时期,此时收割,收成会减少四成。

农民和地主们当然不愿意,即使高名衡费劲口舌,软硬兼施,也不能让他们改变。

每个人心中都抱有幻想,万一流贼不来呢,或者六月以后再来呢,那我们的粮食不就保住了吗?现在收割麦子的损失是肯定的,但流贼攻打开封,城外麦子一粒也收不到的可能却是虚幻的,两者相比较,人们更重视眼前的损失,而不计算恶果一旦出现的颗粒无收。

朱慈烺在心中暗叹,开封城外的麦子,估计大部分都会变成流贼的军粮了。

明知道某件事情会发生,但却无法阻止的无力感常常令他扼腕叹息,但又不得不承受,毕竟只有他一人是穿越者,知道历史的发展,不能奢求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看穿历史的迷雾。

麦子收割不顺,不过对河南巡抚高名衡,朱慈烺还是有所期待的。历史上,高名衡和河南总兵陈永福两次成功守卫开封,团结城内百姓士绅,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在粮食断绝情况下,都依然能坚守不降。作为领导者的高名衡显示出强大的统筹运算、调和鼎鼐的能力。

希望这一世依然如此。

朱慈烺现在所思虑的并不是高名衡,而是一个从未见过面,但却足以影响开封之战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