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大明的第一天他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辽阔的大明天下,从南到北,居然看不到一辆四轮马车,眼中见到的全部都是两轮马车,而在此时的欧洲,四轮马车遍地跑。比起两轮,四轮马车在载重和舒适性上超过前者数倍,最初的时候他不明白大明为什么没有四轮马车?就这个问题,他曾经请教徐光启,徐光启回答他两个原因。
第一,大明无四轮车的原因是中国古人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曾经有过的四轮车都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无法转向,只能走直路,无实用价值。这种车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记载,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绘画。
而欧洲发明了转向架,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如此,这个千古难题就被巧妙地解决了。
第二,中国交通状况较差,泥泞道路居多,缺乏像欧洲那样以夯土砖石为主的罗马大道,即使是官道的平坦性和通过性也不是太好。虽然四轮载重量大、舒适性好,但机动性、灵活性差,两轮马车虽然载重量小,但胜在通过性和灵活性。更不用说众多的乡村小路和崎岖山路,根本没有四轮存在的空间。
这两大因素限制了四轮马车在中国的使用,尤其是第二项,直到清末,来到中国的西洋人都还有同样的疑问,中国为什么没有四轮马车?连李鸿章这样的洋务达人,乘坐的都还是两轮马车,也就是说,直到清末,道路通达的问题也没有解决。
就现在的路况来说,四轮马车确实很难推广使用,但朱慈烺所要的不是全国推广,而是在军中使用。
欧洲的四轮马车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但不普及。直到15世纪凯尔特人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胡斯战争中四轮马车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各国才普遍重视起来。
胡斯战争中,胡斯军以四轮马车纵队移动,中间藏步兵,像是流动的堡垒,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这种战术不稀奇,跟戚继光对付蒙古人的“车阵”几乎完全一致,现在孙传庭在陕西练秦兵也使用“车阵”。但不同的是,胡斯使用的是四轮马车,戚继光和孙传庭使用的都是独轮车,也有少量的两轮马车。两厢比较起来,两匹马拉乘的四轮马车的机动性更好,车型也更高大,更有利于士兵的射击和隐藏。遇敌时,将所以马车的车轮用铁链窜起来,就像是曹操的连环船,形成一道不倒的城墙,火炮和火枪藏身其后,对敌人展开攻击。
大明车阵的独轮车靠士兵推行,如果长途跋涉,不要说杀敌了,光推车就累死了,因为不甚高大,无法像胡斯人那样,组成马车城墙,这也是孙传庭郏县兵败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戚继光和孙传庭也都是没有办法,一来大明没有四轮马车,二来大明也没有那么多拉车的马匹,所以只能勉为其难的使用独轮车。
第329章 极限施压
四轮马车在战争应用达到鼎盛是在一百多年后的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入侵俄国时,一共调集了38700辆重型和轻型四轮马车,每辆重型马车能载重15吨补给,据说拿破仑的军队用于拖曳马车的马匹数量就达到187621匹。拖重炮和军队后勤运输都是四轮马车。
四轮马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的及时性。这是其有别于中世纪军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马车本身也可作为车阵使用,在西进时期。美国移民最经典的战术就是将四轮马车排成一个圆阵,火枪在后开枪,凭借它可以抵挡数十倍的印第安人的围攻。
京营以火器为主,要逐渐要向建现代军队靠拢,而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军队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虽然拿破仑此时还没有出生,但并不妨碍朱慈烺向他学习。
“尊贵的太子殿下,您能认识到四轮马车的优点实在是太好了,但很遗憾,我虽然简单知道原理,但却不会造。不过四轮马车的构造并不难,欧洲很多工匠都可以制造,如果殿下需要,我可以为殿下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