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是大,里面的鱼儿是多,但海寇却同样也很凶猛,而且还有居心叵测的红毛人,招安郑芝龙之后,西南的海域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海寇好不容易才肃清,如果因为渔民出海,海寇死灰复燃,岂不是自乱阵脚?
但朝廷财政困难,京营粮米紧缺又是事实,而鱼干的好处也让他颇为心动——如果京营真能用鱼干做军粮,不但减轻了朝廷粮米的负担,而且鱼干不生火,泡水即可食用的特点,的确挺适合做军粮的。
崇祯帝并不是一个死板,抱着祖制不放之人,从他命令沈廷扬实验漕米改海就可以知道,只要能挽救天下危局,肃清流寇收复辽东,他并不在意做一些改动,但是呢,他又极重视自己的清誉,不想轻易承担改变祖制的恶名,就像是南迁一样,很多事情都在他犹豫不决中错过。
第292章 通州之行
“内阁怎么看?”放下朱慈烺的奏疏,崇祯帝看向内阁首辅周延儒。
周延儒拱手:“老臣以为,如果鱼干真有这么多的好处,不失为解决北方粮米短缺的一剂良方,不但军中可以使用,也可以用来救济百姓,然东南稳定不到五年,沿海一代尤有小股海寇在流窜,郑芝龙上个月发来军报,还说有海寇刘香的残部骚扰过往船只,如果朝廷开放渔民出海,被刘香残部裹挟,极可能壮大海寇的声势。鱼干做军粮是大利,海寇之乱是大弊,臣愚无知,惟请圣明裁决。”
意思是,皇上你亲自做决断吧。
崇祯帝眉头皱的更深,目光看向王承恩:“知道太子现在在干什么吗?”
王承恩躬身:“送定王、长平回宫之后,太子好像去了京营粮仓。”
粮仓?
崇祯帝低头默然。
十五岁的人儿就担了京营这么重的担子,不但操练士兵,还要担心军需后勤……唉,罢了,就算朕受点责难,也不能让太子为难。
心中已有定论。
再者,鱼干的大利是看得见的,海寇之乱的大弊却未必会发生,只要郑芝龙的水军在,海寇就掀不起大浪。
“给两广总督沈犹龙传旨,令其酌情处理,放船入海,年底之前将二十万斤鱼干送到京师来。完成之后立刻封船,不得再入海。”崇祯道。
“老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