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页

不止是因为松山的惨败,中原的糜烂,钱粮的匮乏和财政的困窘,还因为东厂提督太监王德化的一句话。

太子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右侍郎吴甡往来密切,有结党嫌疑!

初时听到,他勃然大怒:“好大胆的奴婢,居然敢中伤朕的太子!?”

王德化吓的面如土色,跪在地上连连磕头,砰砰的,额头几下就见了血。

崇祯初时暴怒,恨不得将王德化推出去斩了,但等到冷静下来,从一个父亲变回一个帝王之后,他心思却渐渐有所改变。

纵观崇祯帝的性情有四个特点:勤政、好清誉、果于杀戮、性格极为多疑。

勤政就不说了,好清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议和之心却无承担之意,事情败露,杀陈新甲以掩饰;明明想要南迁,却又要等众臣的拥戴,以至于错过南迁的时机。

果于杀戮表现在崇祯一朝诛了两个首辅,两个兵部,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而在大明过去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首辅被诛的只有一人,而在之前的宋朝,宰相被诛的更是一个没有。华夏历史上历朝历代在风雨飘扬、巢倾卵覆之际,崇祯帝是杀大臣杀最多的一位。

性格多疑也很明显,袁崇焕被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建虏的离间——袁崇焕罪过再大,以他镇守辽东、勤王京师之功,也不应该是死罪。罢官,甚至是下狱都是可以的,让他牢狱之中冷静几年,等辽东事急还可以再起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袁崇焕之后,辽东再无一个有作为的督师,军事糜烂,辽东败局也就无可挽回了。

第269章 父子不疑

另一例子就是太子南巡,只因为光时亨一句:奉太于往南,诸臣意欲何为?欲效唐肃宗灵武故事乎?群臣不敢再言,崇祯这个当父皇的,居然也默不作声,史书虽然没有记载崇祯帝沉默的原因,但担心太子南迁之后会对自己的权威造成影响,应该是一部分的原因。

简单讲还是两个字:疑心。

这几日崇祯帝反复的想,又将王德化的密折仔细的看了两遍——短短一个月里,太子朱慈烺和陈新甲密会五到六次,和吴甡在酒楼密会一次,虽然有抚军的职位,和兵部的两位大人见面并无不可,但崇祯帝的心里却总是笼罩着一片阴云——春哥儿这是干什么?有事不通过我这个父皇,直接找两个兵部欲意为何呀?

不过崇祯帝依然不相信皇太子会结党。

大明朝体制使然,皇太子没有结党的必要。

何况他是看着朱慈烺长大的,朱慈烺性聪慧,心思单纯,又刚刚十五岁,绝不会有权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