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页

“这事跟我出门不出门有关系吗?”李国祯不满。

李守锜叹口气,不得不明示:“三天之内,会有一件大事发生,你就老老实实待在家中,不要出门给我惹事,不好吗?”

“爹,什么大事啊?”李国祯兴奋的眼角直跳。

但李守锜却闭上眼睛,冷冷地一句话也不说了。

……

翌日早朝。

祖大寿投降的消息如旋风一般的扫过大明朝堂,让所有人都愤怒了,祖大寿的祖宗十八代都被大家骂遍了,尤其是那些清流,一个比一个激动,如果祖大寿就在面前,他们一定会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愤怒之后,大明群臣还是要面对接下来的问题:锦州投降了,松山被建虏占领了,杏山塔山,还有宁远怎么办?是战还是撤?

就和崇祯十七年商议南迁一样,大多数的朝臣都是一个意见,那就是死守到底,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大明的土地绝对不能放弃,就算是只剩下一个人,我大明也要跟建虏血战到底!

说来也是叹息,大明朝最强硬的往往都是文臣,真正在战场上厮杀的武将却鲜有这般的强硬,祖大寿还算是好的,起码在锦州坚守了半年,没有不战而降,而他的外甥吴三桂,还有崇祯十七年的那些总兵军镇,除了一个黄得功之外,其他人不是举兵降清,就是一哄而散,真正跟建虏血战的总兵军镇,连一个指头都不够。

第150章 赈灾功过

文臣原本最应该有冷静分析敌我利弊,该战就战,该和就和的谋略,但大明朝堂上的文臣全部都是愤青,只知道战战战,谁敢说一个和字,谁就是汉奸,这跟明朝理学大盛,儒生重视名声有很大关系。

而与之相反,本应是热血精诚,奋勇杀敌的武将反倒是一个比一个懂的避敌锋芒,情况不对,立刻就溜的机变。

文臣和武将的思想完全颠倒,大明的败局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已经是注定了。

朝臣们对辽东的反应,都在朱慈烺的意料中,他担心的是,当朝臣们知道杏山塔山两地已经秘密撤退之后,会不会抓狂?甚至在朝堂说出一些令父皇和内阁都难堪的话语呢?

内阁四臣和兵部尚书陈新甲都沉默不语,他们都是知道杏山塔山秘密撤军之人,朝臣汹汹,此时谁也不敢抛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