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一科三十士的额度敲定,大家伙儿还怎么当官?
什么?还有明法、明算、明工、明医、明农、明匠等实科可以考?那也得会啊!
宋朝早期,还有更早的五代隋唐时,科举考试倒是不唯进士,而是有一大堆的杂科和进士科一块儿考的。可是从北宋中后期开始,科举考试开始出现“诸科皆下品、唯有进士高”的局面。
一方面进士科的取士人数越来越多,在官场上的前途越来越好;一方面杂科越来越受歧视,地位比武官和宦官都不如。
靠技术当官的,在宋朝叫伎术官……花魁娘子叫伎女,都是一个“伎”啊!
而且杂科也不容易学啊,律法、算数、营造、医学、农牧、匠作……哪一门都不比《四书五经》容易,学这些又难又没用的,还不如好好读书去考进士呢!
杂科考得人少了,朝廷也就更不重视,所以到了后来干脆就不开杂科了,就是文武两科进士让人来考。
而且文武两科主要都是考作文……只是文进士的题目从《四书五经》中找,武进士的题目从《武经七书》中找。
另外,武进士需要考一下拉弓——不能算考射箭,因为不需要中靶,能拉弓就算通过。
所以有两把子气力的读书人,只要把作文写好了,再把《武经七书》背一遍,就算兼修文武了。
如果没有力气,也考不上文进士,那么只需要多过几场发解试,混个免解的资格,就能往特奏名进士发展了。
从性价比而言,学写作文是最划算的!
可怎么一来,不仅砍人的活儿干不好,连科学技术也会停滞不前啊!
原因很简单,朝廷不重用,下面的知识分子就不去钻研,也许有那么几个读书人会在作文写烦了的时候研究一下杂学,但终究是极少数……而科学技术这事儿不能光靠不认字的文盲手艺人去搞啊!所以这个科学技术,自然就渐渐停滞了。
而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啊!赵楷还是有一肚子的“第一生产力”等着传授呢!
在传授之前,他不得先踅摸一批懂点科学技术的读书人?不得靠他们把各式各样的学堂给支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