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1页

很多人都觉得明代没有推广新作物,是一个极大的失策。其实这固然是有一点的,但很多人都没有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植物适应不同地方的气候也是需要时间的。玉米,土豆,红薯,并不是到了中国,就是后世成熟的样子。

这需要时间适应。

当然如果有人工的训化,是可以缩短时间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也要好几十年才行。

毕竟农业上很多时间,都只有依靠时间。

这也是朱祁镇并没有将这一件事情的优先性提的太高,毕竟朱祁镇即便提前弄过来,他有生之年,也未必能在大明推广开来,再加上这还有很多前置性的条件,比如航海技术的发展等等。

朱祁镇之前也就放下来了。

不过而今,很多条件都成熟了。

做一些这一辈子看不见成果的事情了。

毕竟,到了朱祁镇这个岁数,很多事情见不到成果才是正常的。

朱祁镇心思依旧放在对甘肃农田的观察上,很快他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甘肃本地虽然说很干旱,但是水利工程并不是很少,甚至更多一些,几乎每一条河都有水渠。朱祁镇这几十年,在水利上下了大功夫。

从河北水利开始,到将一省三司变成了一省四司,增加了都水司。

朝廷主持大工程,就不用说了。

河北水利,黄河大坝,乃至于而今依然在进行的淮河水利工程。这都是国家层面的工程。

朱祁镇如此鼓励之下。地方官自然要大力推广水利工程。可以说,每一个省或者每一个府,这些年都有一二个水利工程上马,但是地方的水利工程一般都不会太多。无他,这是钱的问题。

所以,朱祁镇并不觉得,大明水利工程已经密集到了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