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3页

只是事情并不好办。

朱祁镇当然知道不好办,否则他也不会在官吏法改革之后,再来处置这一件事情。因为如果大明地方根本没有完成官吏法的改造,根本没有办法管。

想来就有衙役来管,也会被仨瓜俩枣给打发走了。

并不是说,而今的大明底层官吏就不贪钱了。只是总要是有一点点的限制的。

朱祁镇说道:“你这一次推行商税有功,有些事情在奏折上,不大好说,你现在可以说说,有什么难处?”

王恕沉吟片刻说道:“陛下,江南虽然是天下财赋聚集之地,但是如果全面推行商税之后,光棉布,丝绸等数样大宗货物,一年恐怕要从江南征收一千万两上下,臣以为江南百姓太难了一点。”

朱祁镇听了眉头微微一皱。

王恕说道:“陛下,江南本来就是重赋所在,江南四府为朝廷贡献的田税,一府可比一省,而江南百姓之所以能支撑这样的税负,乃是经商之故。而今又加征商税,臣以为当有所减免。”

朱祁镇听了之后,沉吟片刻。说道:“此事关系太大,看看吧。”

对于减轻江南田赋,朱祁镇原则上是同意的,毕竟江南重赋是历代相传下来的糊涂账。早已搞不清出名目了,不过是之前这样交,而后依旧这样交而已。

之所以历代朝廷都认下来,包括之后的清廷,就是因为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四个府加起来向朝廷缴纳的赋税在一千多万石。要知道原本历史上大明赋税常年在二千三百万石上下。也就是江南四府支撑天下财赋之半。

这样的情况之下,江南重赋岂能轻易减免,朝廷还维持不维持了。

只是而今却不一样了。

朱祁镇的开疆扩土,废卫所,将很多土地纳入户部体系,以至于光田赋有近五千万石之多,江南重赋的分量下降了许多。

在加上盐税,关税,而今的大宗货物专卖制度。所征收的赋税,让大明的财政收入高了好几倍,如此一来。江南重赋已经并不是太重要的。

但是即便如此,这也是二三百万两银子的大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