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是刘伯温,看刘伯温的文章。就知道这位老人家可不是空谈道德之辈。
于谦少年时代在永乐年间,受到这些前辈影响,更偏于实用之学,再加上朱祁镇对于谦的影响。
如果而今为于谦编纂文集,大概要有很大篇幅都在水利上面。
虽然理学在这几十年大有盛行,但是他的官学地位并不是那么巩固。
即便终大明一世,在中后期,心学也是能与理学分庭抗礼的存在。
所以,他只能有一个能聚集大明士大夫的旗帜,似乎能从大明士大夫之中拉出一大帮人手为他所用。
一部分,固然是朱祁镇的权威。朱祁镇的皇帝权威在这几十年间,已经是不可动摇。
二部分,就是理想的力量。
朱祁镇此刻也反应过来一件事情。
似乎在唐代之后,理学或者说道学兴起,儒家与佛教的斗争之中,互相渗透。让儒家更偏向务虚,说什么心性上的问题。
所谓之三教合一。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学科,他们在具体的政治思想上,也就一个理学家一直提倡的乡礼之外,也没有什么新概念。
朱祁镇提出这个命题,是一个足以震撼人心的思想命题。
一切政治上经济上的变化,都是先有思想上的变化。
这一个问题,却是足以震动整个大明思想界的问题。
朱祁镇虽然不知道整个的大明的仁人志士,会有什么样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