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朱祁镇喜欢开会,也约定成俗一套会议流程,并派人记录。掌起居注的翰林官负责这一点。
而在地方官员议事的时候,也纷纷照着这一套来。
朱祁镇自己不觉得,却不知道他很多习惯,都是后世多少代进化培养出的,很多人都觉得舒服方便才这样做的。
再加内伤他皇帝的身份,自然成为大明朝最强的时尚达人,宫外都以模仿宫中的风尚为荣。
这些作坊只要接到皇宫里的单子,即便不给钱,他们也愿意,因为如此就证明了他们的正宗。
第二处,就是工匠了。
大明最好的,技术最高超的工匠,大多都在宫中,如果能得到这些大师傅,自然再好不过了。
不过在这一点上,他们要失望了。
朱祁镇一直有意解除匠户体制,虽然还没有大张旗鼓的做,但是在刘定之推行的工业化生产下,这个体制已经在崩解之中。
毕竟这样的分工生产,需要的不是匠户,而是工人。
所以这些大师傅之前依附宫中,是一种人生依附关系。但是在这些作坊卖出的时候,这个关系也自然解除了。
商贾们不可能凭空得到这些人,如果拉拢人,就要看他们的本事了。
第三,就是这些作坊的地皮了。
如果知道熟悉北京地名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很多地方叫某某场,这些场大多都是为宫中供应的,比如大有名气的琉璃厂。
这些场或在城内,或在城外,都是当初规划北京城的时候,一起规划的。
那是几十年前了,当时北京与现在的北京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