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钺反问:“王侍郎是想改漕运为海运吗?”
“你还真敢想。”王渊乐道。
张钺说道:“海运自然便利,却有两个难处需解决。”
王渊问道:“哪两个难处?”
张钺侃侃而谈:“第一,海上千里漂泊,如何处理飘没?第二,数十上百万军民,皆赖漕运为生,改成海运之后,如何解决这些人的生计?”
“豁德高见!”王渊立即知道此人是能办事的。
历来众臣反对漕粮海运,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海上风险太大。这种风险,不仅来自天灾,还来自于人祸!
走漕河都能玩出飘没把戏,海上漂那么长时间,沿途根本无法监督,怕不是一年要给你“翻船”好多次,运粮官吞掉的粮食比运到北京的还多。
其次,就是漕运军民生计问题,那是上百万人吃饭的行当。
王渊又问:“豁德可赞成开海?”
张钺说话直来直去,毫不隐瞒:“我是胶东人,自小在海边长大。我觉得吧,开海还是有好处的,但必须有一点要注意。开海互市之利,不可全做内帑,当分户部一些、分地方三司一些,否则绝难开海。”
“谁跟你说开海之利全为内帑?”王渊笑道,“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确实该分润好处。”
内帑就是皇帝私产,不说后世,就连明代中后期官员,都以为郑和下西洋弄来的钱全被皇帝拿走。
王渊这段时间,一直在查找资料,发现郑和做买卖,利润也是要上交国库的。
那玩意儿是真赚钱!
明宣宗时,工部尚书黄福对皇帝说:“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南征交趾,北伐沙漠,国库里银子多得是。而近年来,没有大兴土木,没有南征北战,而银钱只刚刚够用。如果遇到大灾,朝廷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