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页

而夏国采取的对策是,以堡垒对堡垒,同样大肆修堡筑砦。近三十年来,宋、夏边境,横向不过千里,纵向不过百里的扁平梭状之地,百寨遍布,砦堡纵横,形成极其复杂的纵深防御体系。两国打来打去,都是围绕着这些小砦大寨展开,极少能攻入府州。

按总参对比本国与夏国的战力及兵力部署,以及后勤给养跟进情况。如果出动五万以上兵力,按以上两个方案,沿宋军既往进军路线进攻夏国,光是拔除沿途这些密密麻麻的据点,然后逐城逐州进击,最后杀到兴州,最快也得要六到八个月,这还是非常顺利的情况下。如果夏军反击激烈,来回争夺砦寨,像既往与宋军那样打拉锯战的话,那么即便拖上一年,都是有可能的。

收拾一个首都距离本军最近不过四百里的国家,所需时间,竟超过奔杀数千里,完灭金国所需时日!当真令狄烈为之错愕,同时也感慨不已,这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啊!无怪乎能在辽、宋、金三国夹缝间周旋百年之久,更以国小民寡之浅薄底蕴,凭坚韧顽强之民族秉性,与若大一个宋国分庭抗礼,的确有它的道理。

宋朝花一百年也灭不了这个国家,而华国却能在一年内破之,这本身就已够逆天了,但狄烈与参谋部却并不满意。现在的夏国,可不是李元昊时期,而华国的军力更非宋国仁宗时期可比。眼下国家新立,百废待举,春耕在即,更有百万流民百姓需安置,粮食多少都不够。而大军出征,损耗最大的就是粮食。五万大军,打一年的仗,加上极有可能还要不断追加兵力……国家仓禀里根本没有足够的存粮。

按户部最新统计,国防粮食储备量勉强只够支持一场五万左右的军队,打三到四个月的战争。这还是得益于在北伐时期,得到宋国的粮食方面大力支援,加上灭掉金国后,从金国仓禀中缴获大量存粮,所积累的储备支撑的结果。

三个月!最多四个月!这就是华国征夏之战的期限。很显然,如果按步就班、逐一拔除据点、步步推进……且不说夺城拔寨,光是路上所耗费的时间,怕就不止三个月。这样的战术,肯定行不通!

摆在狄烈面前,有两个选择:一、发动局部战争,打一两场战役,小惩大戒一番,让夏国吃点苦头。暂时打消一战而灭夏国的想法,养精蓄锐,等待来年,粮饷充足、兵强马壮后,再行雷霆一击。

二、现在就打,而且要打到兴庆城下,彻底解决这个中原西北方的百年祸患,而后国家就可以沉下心来,安安生生搞个十几年的发展。

是先打仗还是先发展?是一劳永逸还是慢火炖鱼?

作为一个以军事冒险起家的马上皇帝,狄烈毅然决然选择了前者——三个月就三个月!要么不打,要打就打一场大的!

当然,军事冒险并不等于莽撞出击,狄烈不会不顾现实,强行出战。他需要一个与赵哲、傅选所提方案不同的战略;他需要一个与既往宋夏所有战役不同的全新战略;他需要一个夏国绝计想象不到、防不胜防的奇袭战略。

狄烈所需要的这个战略,总参谋部已经研究出来了,唯一缺乏的,就是能具体实施、将纸上的战略,变成实实在在行动的将领。

御案上还有一份方案,是十二师的岳飞发来的,不知这位原本历史上南宋第一名将,会有什么独到见解,或者说,与赵、傅二人大同小异?

当狄烈展开奏疏时,不经意一扫,先是一愣,目光倏地专注起来,才看到一半,就拍案大笑:“好一个岳鹏举!不愧为史家点评为南宋诸将中,最具进攻精神的将领!不谋而合,不谋而合啊!”

宫殿外值守卫士,听到拍案之声,急忙奔入。待见到无事,方才行礼退出。

狄烈将岳飞的奏疏与总参谋部绞尽脑汁,打磨了近一个月,才堪堪完成的方案,并列放在一起——两个方案,惊人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