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诛军的目标,始终是金国。对西夏,敲打一番就可以了,没必要将战火烧大。所以,天诛军退回宋境,是必然选择。
至于交还银州,狄烈是出于多重考虑。
天诛军占领银州,有什么好处呢?占领一个盐矿?为晋宁军多取得一个据点?天诛军多一座可有可无的城池?
坏处呢?光凭晋宁军肯定守不住银州,这样的边境重地,天诛军最少要放一个独立旅,生生扯去一大块兵力;这还没完,夏国肯定不会放弃这起家之地。别说是李乾顺这样的拓疆君主,便是夏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君王,都承受不了放弃祖宗龙兴之地的朝议压力。天诛军一日占领银州,与夏国之间的纷争就一日不休,到时候搞不好还要源源不断补充兵力。这样还如何能集中精力与金国对抗?
这可不是狄烈的臆测,此前是有先例的。
夏国元德八年(1126年)三月,李乾顺乘金兵进攻宋朝的机会,派兵将原来宋朝在夏边境修筑的城堡陆续攻占。他根据金朝对夏的许诺,进占天德、云内、武州及河东八馆地带,以及宋边境震武城(今陕西榆林境)。又攻占宋朝西安州、麟州建宁砦、怀德军,乘胜攻克天都寨,围兰州,大肆掳掠后撤军而还。
但不久之后,金将兀术又派兵强占天德、云内等州,逼着夏国将吃下去的全吐出来。李乾顺向金朝提出质问。正德元年(1127年)三月,金国与夏划定疆界,金国把陕西北部约数千里之地划给夏,以此作为天德、云内等地的抵偿。
瞧瞧!如日方中的金国,占了夏国的地盘,还得另找一块等值的地段来置换,以免金国与建炎朝打得不可开交时,夏国在背后搞小动作、拖后腿……可想而知,李乾顺这家伙,对疆界、对地盘的渴求是何等的旺盛,他占你的便宜可以,你不能占他的,否则跟你没完。
银州放在天诛军手上,就是个烫手山竽,坏处远远大于好处,还不如拿来换取好处。什么好处?就是第三条提到的,那一堆实打实的物资。说是“赐”,那是给脸的说法,说白了,就是赎买钱!而且价格很公道。一块党项人的祖宗基业,一个盛产岩盐的宝地,的确值得那么多。
那么李乾顺会不会买呢?狄烈认为多半会,顶多讨价还价一番,因为夏国没得选择,除非他们还想再打一场。这也是狄烈历史知识不丰,在正史上,李乾顺在九年之后,即夏国大德三年(1137年)九月,李乾顺曾遣使携带重金到金国,请求将宋国故地,熙、秦河外诸州地归夏。而金国最终允将乐州(今青海乐都)、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境)、廓州(今青海化隆境)等三州割让给夏国。
如果狄烈知道这一段史实,十足十肯定李乾顺会付账。夏国也好,李乾顺也罢,都是会算帐的人,钱不算什么,地盘最重要。
至于第四条,天诛军与夏国设榷场互市贸易,主要是为了取得天诛军紧缺的硫磺、硝石等火药原料。这些原料在夏国境内多的是,而且也便宜。狄烈准备借此次大胜之势,威逼夏人,大量采购,确保天诛军今后一两年内不至于为火药不足而困扰。
当然,夏人也不笨,他们或许会从此次神堆驿之战中,看出点火药的端倪。如果大规模采购硫磺与硝石,有可能引起对方警觉,从而采取出口限制措施。
对此狄烈也有后手,他手中的砝码,除了一个银州,还有一群俘虏……
天诛军俘获的四千余夏军俘虏中,绝大多数是辅兵、役夫、随军工匠等等,这些一旦打败仗,就必定要倒霉的角色。但也有少部分有分量的俘虏,譬如说,三百多个因脱力而被俘的步跋子;譬如说,神勇军与祥祐军的五百余骑步卒……如果以上都嫌不够份量,那么,二十二名质子军重骑兵与三十七名铁鹞子,这样的俘虏,份量就一定十足了。
质子军与铁鹞子这两支夏军宝贝重骑兵,在神堆驿之战中,完全就是一个悲剧。如果披挂整齐,人马具装,那根本跑不出千步就疲了;如果放弃披甲,那他们的防护连擒生军轻骑都不如。结果就在这种异常尴尬的情况下,被天诛军骑兵截住了一段尾巴,连人带甲,生俘了近一成夏军的宝贝重骑。